无论Manus是拼凑或创新,数字员工时代都在加速到来

AI划重点 · 全文约3852字,阅读需11分钟

1.国产AI智能体Manus近日引发关注,官网邀请码被炒至数万元,资本市场反应剧烈。

2.Manus号称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具备独立思考、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

3.然而,部分业内人士质疑Manus的技术并未突破现有框架,缺乏真正的创新性。

4.另一方面,Manus的爆火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媒体的过度宣传和“饥饿营销”策略。

5.无论Manus的真实技术水平和市场反响如何,数字员工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一款名为Manus的国产AI智能体横空出世,迅速引爆社交网络,其官网邀请码甚至被炒至数万元,堪比春运车票的稀缺程度,令人咋舌。

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A股和港股AI概念股集体波动,多家公司股票随风涨跌。

Manus之所以能迅速蹿红,与其标榜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密切相关。

根据官方宣传,Manus并非简单的对话式AI工具,而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自主智能体(Agent)”,从筛选简历、选房炒股到旅行规划、保险比价,Manus似乎无所不能,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执行、交付结果,甚至还能记住用户偏好,持续优化工作流程。

然而,Manus的爆火也伴随着争议。尽管其演示视频展示了强大的能力,但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涌现:

技术“新瓶装旧酒”?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Manus的技术并未突破现有框架,其模型能力可能依赖于Anthropic的Claude等现有大模型,所谓的“自主决策”可能仍是预设流程的拼凑,缺乏真正的创新性。

营销炒作大于实际价值?  有评论指出,Manus的爆火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媒体的过度宣传和“饥饿营销”策略,测试邀请码主要发放给了自媒体而非科技圈人士,导致邀请码价格虚高,营造了“一码难求”的火爆假象,而国外市场对Manus的反应则相对平淡。

“取代人类”的焦虑再现?  Manus的强大能力引发了新一轮关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担忧。尽管Manus团队强调其价值在于“增强而非替代人类”,但数字员工时代的加速到来,无疑将对就业市场和社会结构带来深远影响。

图片

数字员工:从概念走向现实

无论Manus的真实技术水平和市场反响究竟如何,其爆火现象都清晰地预示着一个趋势:数字员工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而Manus所呈现的自主智能体,正是数字员工的一种重要形态。

数字员工的不同形态:自主智能体、AI RPA与人形机器人

数字员工并非单一概念,而是多种技术形态的融合与演进,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形态:

自主智能体(AI Agent):数字员工的“大脑”

自主智能体被认为是数字员工的“大脑”,它强调AI的自主性和智能性,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自主思考、制定目标、并采取行动来实现目标。Manus正是自主智能体的典型代表。

自主智能体的核心特点在于其“自主性”和“通用性”。与传统的AI工具不同,自主智能体不再是被动地执行人类指令,而是能够主动理解用户需求,自主规划任务,并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例如代码执行、网页浏览、应用操作等)完成复杂的工作。

自主智能体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例如:

  • 智能助理:  处理邮件、日程管理、信息检索、预订机票酒店等个人事务。

  • 业务流程自动化:  自动化处理客户服务、订单处理、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

  • 专业领域应用:  辅助金融分析师进行投资决策、辅助律师进行法律研究、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等。

  • AI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数字员工的“双手”

    AI RPA可以被视为数字员工的“双手”,它利用AI技术增强了传统RPA的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更智能化的任务。

    RPA是一种软件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用户在计算机上的操作,自动执行重复性、规则性的任务,例如数据录入、报表生成、文件处理等。传统的RPA主要基于预设规则执行任务,缺乏智能性和灵活性。

    AI技术的融入,赋予了RPA更强大的能力:

    AI RPA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流程自动化,例如:

    • 财务自动化:  自动处理发票、报销、付款等财务流程。

    • 人力资源自动化:  自动处理员工入职、离职、薪资发放等流程。

    • 供应链自动化:  自动处理订单、库存管理、物流跟踪等流程。

    • 智能识别:  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NLP(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识别非结构化数据,例如识别发票信息、理解合同文本等。

    • 智能决策:  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使RPA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智能决策,处理更复杂的业务场景。

    • 持续学习:  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提升RPA的自动化水平和处理能力。

      人形机器人:数字员工的“身体”

    人形机器人可以看作是数字员工的“身体”,它将数字员工的智能与物理形态相结合,使其能够在物理世界中执行任务。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需要物理执行的领域,例如:

    • 智能制造:  在工厂车间进行装配、搬运、质检等工作。

    • 物流仓储:  在仓库进行货物分拣、搬运、码垛等工作。

    • 服务行业:  在餐厅、酒店、商场等场所提供导览、接待、清洁等服务。

    • 危险环境作业:  在矿井、化工厂、灾难现场等危险环境中进行探测、救援、排险等工作。

    • 运动控制:  实现机器人的灵活行走、奔跑、跳跃、甚至是精细操作。

    • 感知交互: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与人类进行交互。

    • 自主导航:  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规划路径并进行导航。

    • AI大脑:  搭载强大的AI系统,实现任务规划、决策和执行。

科技巨头的数字员工布局:从口号到落地

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数字员工领域,并积极展开布局,力图在这一新兴赛道中抢占先机。

微软:AI数字员工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效能提升

微软与小冰公司合作推出新一代AI数字员工解决方案,旨在帮助亚洲企业提升效能。该方案基于微软Azure平台,融合了小冰在对话式AI和数字人方面的技术积累,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具备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多模态生成能力和领域专业知识的AI数字员工。

微软的数字员工解决方案主要聚焦于企业级应用,例如客户服务、内部流程自动化等,旨在通过AI技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Meta:数字员工普及化愿景——“会像网站和邮箱一样普及”

Meta CEO 马克·扎克伯格曾公开表示,AI数字员工的普及程度未来将“会像网站和邮箱一样普及”。Meta 积极探索数字员工在社交、娱乐、办公等领域的应用,例如推出数字虚拟人平台MetaHuman,支持用户创建个性化的数字分身,应用于虚拟社交、虚拟活动等场景。

Meta的数字员工战略更侧重于C端用户,希望将数字员工打造成为每个人都可拥有的“数字分身”,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扮演各种角色,满足人们在社交、娱乐、工作等方面的需求。

OpenAI:通用人工智能驱动数字员工的无限可能

OpenAI作为AGI(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技术发展方向对数字员工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影响。OpenAI的GPT系列大模型为数字员工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Open AI推出的operator 等产品正在迅速向市场渗透。

OpenAI 认为,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的数字员工将具备更强的自主性、通用性和学习能力,能够胜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工作,甚至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创新和创造。

X(Twitter):马斯克的“AI+机器人”数字员工畅想

X 平台(原Twitter)的拥有者埃隆·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和数字员工的结合抱有极大的热情。他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一样普及,而AI技术将赋予人形机器人“大脑”,使其成为真正的“数字员工”,在各行各业取代人类完成重复性、危险性或低效的工作。

马斯克的数字员工愿景更加宏大和科幻,他设想的数字员工不仅限于虚拟形态,而是能够以人形机器人的物理形态存在,深入到物理世界中,彻底颠覆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国内科技巨头:积极布局本土化数字员工生态

国内的科技巨头,如百度、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科大讯飞、金蝶等,也在积极布局数字员工领域,并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特点,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员工产品和解决方案。

例如,百度推出了数字员工“度晓晓”、“希加加”;华为云推出了MetaStudio数字人平台;腾讯云推出了智能数智人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企业微信在广泛测试基于混元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金蝶软件则推出了企业级人工智能“小K”数字员工,智谱AI等公司推出GlM-PC等产品。

国内科技巨头的数字员工布局更加注重本土化应用场景,例如电商直播、虚拟偶像、政务服务、金融客服等,力图打造更贴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数字员工生态。

数字员工的应用场景:从虚拟到现实,无处不在

数字员工的应用场景正在快速拓展,从最初的虚拟客服、虚拟主播等虚拟场景,逐渐渗透到金融、制造、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的现实场景中。

虚拟场景应用:客服、主播、虚拟IP

虚拟客服、虚拟主播、虚拟IP是数字员工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应用场景。数字员工可以24小时在线提供客户服务,进行电商直播带货,或者作为虚拟偶像进行娱乐互动,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企业办公应用:流程自动化、智能助理

数字员工在企业办公场景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AI RPA可以自动化处理各种重复性办公流程,例如财务报销、合同审批、数据分析等;自主智能体可以作为智能助理,帮助员工处理邮件、会议安排、文档撰写等日常事务,提升办公效率。

实体行业应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医疗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数字员工开始走向实体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参与生产线的装配、搬运、质检等工作;在智慧物流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进行仓库的货物分拣、搬运、码垛等工作;在智慧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护理、康复等工作。

数字员工的前路:普及化、智能化、人机协同

展望未来,数字员工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普及化:  正如Meta CEO 预测,数字员工将像网站和邮箱一样普及,成为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可拥有的标配工具。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数字员工将不再是少数科技公司的“专利”,而是深入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智能化:  数字员工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自主智能体、通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将赋予数字员工更强大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人机协同:  数字员工并非要完全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形成更紧密的人机协同关系。未来,人与数字员工将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人类负责创意、决策、情感交流等需要高阶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工作,数字员工则负责重复性、规则性、执行性的工作,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无论Manus是“拼凑”还是“创新”,其爆火现象都反映了数字员工时代的加速到来。

自主智能体、AI RPA、人形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科技巨头的积极布局,共同推动着数字员工从概念走向现实,并逐步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字员工的普及,无疑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它将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同时也可能对就业市场和社会结构带来挑战。

面对数字员工时代的到来,如何积极拥抱变革,结合数字员工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主动适应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是企业家和创业者们要面对的一场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