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带头死守宅基地?国务院点明宅基地去向,“建房潮”再兴起

去年农村规划的快速推进,让很多地区农民开始装修和建设房屋。而今年年初,也有很多农民表示,自己也将加入“建房潮”,从而方便自己,应对接下来的农村政策变动。

近期,“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禁止退休干部和市民回村建设房屋或购买宅基地建别墅。“国家带头死守宅基地”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对于很多左右摇摆的农民而言,也开始坚定了建房的计划。

图片

其实,农村的规划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新阶段,这时候农民建房的理由,就不仅仅是满足日常居住和应对日后拆迁。而提前了解相关政策变动,以及注意事项,才能帮助农民,获得更多发展福利,只要农村有房,就不要忽视。

图片

如果放开市民或退休干部回村建房,会有什么后果?

在农村规划不断推进下,回农村建房的优势,体现在不仅能够获得拆迁补偿,而且有机会获得更多发展福利,且这些福利,主要集中于部分重点地区。如果这些区域,被部分市民和退休干部提前知晓,就会引发大规模囤地情况。虽然这对于搬迁撤并类村庄并无大碍,但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而言,既会影响农民居住,又会影响农民福利分配。

与此同时,正在快速推进的农村规划,需要综合参考人口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房屋整体状态等因素,其中,房屋整体状态是重点。若整体状态好,就不需要整体规划,而整体状态不好,正好需要整体规划,最怕的就是村集体内部,会出现明显差异。而放开市民或退休干部回村建房,就会加重这种差异,从而影响整体规划的进行。

总的来说,国务院之所以要死守宅基地,就是为了避免部分重点区域被大量囤积,而且,也能避免农村整体规划,被打乱节奏。宅基地的存在,不是为了让市民的生活锦上添花,而是为了让农民在面临特殊情况时,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大量农民及其子女,需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退自如。所以,宅基地规划需要慎之又慎。

图片

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并点明宅基地去向。

在上述《意见》中,国务院表示,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可以见得,国家明确禁止退休干部和市民回村建房,这样做能够保障宅基地被整体规划,而且发展福利,也能最大程度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除此以外,在上述《意见》中,国务院表示,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这一措施可以看出,接下来国家将大力探索,让农村房屋产生经营性收入的途径,这也使得农村“建房潮”再次兴起。此前义乌试点宅基地跨村有偿调剂,允许农民将多余宅基地使用权,进行高价拍卖,农民获益更多。

图片

面对国务院对宅基地新要求,农民应该注意什么?

一个是已经或即将倒塌的房屋,建议要及时翻修,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宅基地。另一个是虽然宅基地可以同村交易,但是宅基地价值已经愈发凸显,建议能留下就尽量留下。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