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郭洪英在林业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木材供需矛盾提供“更优解”。
2.郭洪英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北缘的桉树基因库和我国最大的桢楠、桤木种质资源库,培育用材林良种17个。
3.2024年,四川省大花序桉组培苗产量突破50万株,实现周年规模化组培生产,为四川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种质材料和优质的苗木。
4.由于在林业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郭洪英近日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5.郭洪英希望更多女性在林业科研领域奋发图强,取得超越她的成就。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部分图片由被访人提供
中国是人均木材资源匮乏的国家,连续多年木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珍贵木材几乎全靠进口。2021年,“川林珍1号”等5个大花序桉良种顺利通过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材性达到珍贵用材标准,使珍贵用材林培育周期从上百年缩短到20年;2022年,四川破解了制约大花序桉良种大规模推广的组培快繁技术瓶颈,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验收中被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4年,四川省大花序桉组培苗产量突破50万株,并实现周年规模化组培生产……这一系列林木生物种业新突破为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注入了新动力。
而这些突破的取得,离不开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多年耕耘,她就是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郭洪英。近日,郭洪英收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郭洪英在办公室工作
二十余载科研路,郭洪英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北缘的桉树基因库和我国最大的桢楠、桤木种质资源库,培育用材林良种17个,建成年产林木组培苗3000万株的组培工厂,累计生产巨桉、大花序桉等良种组培苗数亿株,为四川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种质材料和优质的苗木,在全省推广造林300万亩以上,有力推进了四川用材林良种化进程,新增木材产值逾500 亿元。
林业行业工作条件艰苦,科研不易,一名女性研究员如何能在其中取得如此不凡的成就?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封面新闻记者前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省林科院)专访郭洪英,聆听了她的科研故事。
凭借自信与拼搏
她在“烂摊子”中摘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8年9月,郭洪英主持完成的《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成果以高票通过评审,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彼时,还不到35岁的她站在答辩席上自信满满、神采飞扬。但这样傲人的成果,却出自一间曾被几代人“放弃”的组培实验室。
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郭洪英怀揣对林业科研的热爱,来到四川省林科院工作。然而,现实给了她一个复杂的课题——接手一间设备简陋、环境破旧的组培实验室,全面负责林木组织培养研究。
据郭洪英回忆,那间组培实验室至少建成20年了,曾有三四代研究人员在里面工作过,却从未产出可推广应用的成果,是院里公认的“烂摊子”。当时有前辈劝郭洪英不要在组培室白白浪费青春,但硕士时期主修组培技术的她抱着学以致用的想法和对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前景的信心,决定接下这个“烂摊子”,“那时我就认为,组培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一定能在林业上发挥重要作用。”
接手组培室后,郭洪英面临的是没有课题、经费的困境:研究方向全靠自己摸索,到手的工资比学校奖学金还少。但她没有因此退缩,而是一头扎进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组培室,心无旁骛、不分昼夜、不计得失地埋头苦干。
郭洪英在苗圃工作
为了能把更多时间投入研究,她和丈夫就用了两人近一半的工资,在实验室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宿舍生活;科研工作繁忙,她经常加班做实验到深夜,丈夫就陪她一起在实验室打地铺过夜;没有课题经费,她就借钱搞科研、挣钱搞科研,所有脏活累活都自己干,既是研究员又是送货员,既当水电工又当搬运工,柔弱的肩膀曾将十多吨泥土一点点从一楼挑到没有电梯的五楼楼顶,在育好苗后又一点点搬下楼……
郭洪英就这样“拓荒”般地工作了近2年,开展了数十个树种的组培研究。随后,其中生长速度在众多树种中位居前列、培育无性系林业生产力高的桉树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她开始将主要精力聚焦到桉树的研究上。得益于前期扎实的研究基础,她带领团队很快突破了桉树的规模化组培技术,并选育出4个良种。
2005年前后,四川纤维板产业崛起,郭洪英团队科研成果的应用机遇也随之而来。为了满足这些纤维板产业对木材原料的需求,成都市计划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当市林业局考察团看到郭洪英团队实验林中5、6年就能成材的巨桉,了解到他们的组培技术能快速稳定繁育优良种苗,决定由他们提供巨桉组培苗用于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建设。同时,乐山、眉山等地的短周期原料林建设也把目光聚焦到了巨桉无性系。
每年要造数十万亩原料林,意味着同步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巨桉组培苗。这些订单对郭洪英团队而言,既是成果转化的机遇也是挑战,“在沙河堡的组培室只是一个科研实验室,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种苗的条件。”她回忆道。
为了满足订单需求,当时每月工资仅几百元的郭洪英以惊人的勇气向单位借了上百万的资金,开启了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巨桉组培苗规模化生产攻坚战。
其间,她义无反顾地把还在哺乳期的孩子交给父母,在离家150公里的乐山白手起家建苗圃,半年没有回家,起早贪黑地推动基地建设、技术攻坚、种苗培育的进度。清晨,她总是比工人更早一步来到基地,准备一天的工作;正午,工人们返回午休避暑,她却会留在苗圃关注其中的温度、湿度,防止娇弱的组培苗因炎热的天气受损;夜间,8、9点回到住处的她草草吃点东西,就开始整理白天收集的数据、资料,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在这种工作节奏下,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成了郭洪英的常态,也令她完全没了工作日的概念。有一次她从基地赶回单位办事,发现办公大楼关门闭户,想了半天才意识到那天是周末。
造完实验林,郭洪英和林场职工在返回工区的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样“魔鬼式的工作”,郭洪英最终成功让巨桉组培快繁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转型。她在该技术体系中创新性提出的组培茎段基部微创处理促根技术,还巧妙地解决了巨桉组培根差苗弱、成苗率低的行业难题,令生产的组培苗根强苗壮,移栽成活率提高18%以上,育苗周期缩短1/3。
30岁出头的郭洪英用敢想敢干的拼劲、不言放弃的韧劲书写着生物技术的神奇,将曾经的“烂摊子”化腐朽为神奇。她也创造了林业行业用最短工作年限、最少科研经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传奇。从没得到过一个科研项目支持的她,用8年时间证明了女性不仅能搞林业,而且还能成为科研攻坚的“先锋树”。
从“有材用”到“用好材”
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郭洪英看来,持续创新,不断研发新技术、育成新品种是林业科研人员的重要责任。因此当巨桉组培技术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后,她将主要精力投入了更高的研究领域,针对四川用材林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需求,聚焦四川主要用材林树种,尤其是珍贵用材树种的种业创新和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之所以将珍贵用材树种列为研究重点,郭洪英表示,一方面,它们能为家具生产提供实木材料,满足人们对更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四川的生态区位和地形气候也更适合种植培育周期较长但单位面积价值更高的珍贵用材树种,“而且四川珍贵用材树种资源其实非常多,但从前几乎没有人研究、推广,就没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完全是抱着金娃娃讨饭吃。”
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她带领团队培育了速生珍贵用材大花序桉良种5个,树高年生长量3米以上,胸径年生长量3厘米以上,木材密度和花梨木相当,12年生时可进行第一次间伐利用,25年生即可主伐利用。在以往,珍贵用材树种培育时间通常需要百年。此外,其团队率先突破的大花序桉组培快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建的“以短养长、立体经营”模式也为珍贵大径材树种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
郭洪英和她选育的大花序桉
2024年,郭洪英团队于2012年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打造的大花序桉试验林已收获喜人长势,首批栽植的植株通直高大,12年生平均胸径25厘米、最大胸径36厘米,而旁边30多年生的马尾松林植株平均胸径不到15厘米。
当下,基于四川省林业产业的定位及发展重点,郭洪英团队的科研工作仍在持续聚焦用材林现代种业技术创新,强化楠木、大花序桉、青冈、栎类等珍贵用材树种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评价利用、良种选育、高效培育和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良种、更好的种苗,保障国家储备林、 ‘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对用材林良种和种苗的重大需求。”
虽然比起最初,郭洪英团队的研究工作在当下已经在稳步推进,但缺乏持续的项目支持、新品种不被市场接受等逆境仍时有出现。对此,她的信念是:“要保留‘火种’,不要轻言放弃。”这些“火种”既包括实验室中的组培材料,也包括试验林中的种质资源,更包括“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信念。在她看来,虽然保留这些“火种”往往要付出许多时间、精力、金钱等额外成本,但它们只有存在,能实实在在被人看见,才有最终被市场接受,形成“燎原之势”的机会。
郭洪英和她选育的大花序桉
女性在林业科研领域处于劣势
但找准“定位”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女性搞林业科研很难过野外关、家庭关和成就关。”“在林业行业,领导级别的,高级专家级别的,基本上都是男性的天下。”作为林业科研领域为数不多的女性高级专家,郭洪英对女性在这一领域的困境直言不讳,她能看到,行业中的女性人数其实不少,但许多都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将科研工作坚持下来,选择了转向辅助工作。
郭洪英表示,总体而言,女性在林业科研领域确实以劣势为主,例如工作中无法避免地需要进行辛劳、危险、不着家的野外工作,这对女性来说更具挑战性。但在她看来,林业科研领域的女性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育种和育苗,就像孕育和培养孩子一样,需要极致的细致和耐心——这正是女性的天性。”因此,郭洪英认为女性林业科研工作者如果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拼搏,也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而郭洪英自己的案例也证明了女性在林业行业能取得丰富成就:多年来,她带领团队先后育成用材林良种17个,授权发明专利5件,获部省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对于未来,郭洪英希望能看到更多女性奋发图强,在林业科研领域做出更多成果,“现在林业研究工作的条件好了许多,也有AI、机器人等越来越多新技术被引入了进来,这都增加女性在此领域有所作为的可能性。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女性在这个行业里取得超越我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