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号17》是一部独特而黑暗的科幻喜剧,讲述了人类生命被企业异化、生命价值被贬低的近未来世界。
2.电影中的主人公米奇·巴恩斯为了逃离地球上的债主而参加了一场漫长的太空任务,成为了一名「消耗体」。
3.由于同一个人的多个克隆体同时存在被视为绝对的禁忌,米奇和18号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必须隐瞒这个秘密。
4.电影中的反派马歇尔统治者言行夸张,痴迷美食,通过强制异性恋来维持殖民地的基因纯净度。
5.尽管电影中有许多荒诞可笑的元素,但它最终形成了一场用象征意义来弥补人物故事的匮乏的荒诞科幻冒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Siddhant Adlakha,编译 Tony,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号 17》是一部独特而黑暗的作品,也是一部生逢其时的作品(虽然带有一些机缘巧合的成分)。在数次延期之后(原定于 2024 年 3 月上映),这部奉俊昊导演继《寄生虫》之后的又一力作终于问世。
这是一部十分黑暗、残酷的科幻喜剧,它刻画了一个人类生命被企业异化、生命的价值被骄奢的上流阶层贬低、上层以宗教为幌子进行极权统治的近未来世界。(追随统治者的人们还戴着写有口号的红色帽子,这在 2025 年显得更应景了。)
主人公米奇·巴恩斯(罗伯特·帕丁森 饰)为了逃离地球上的债主而参加了一场漫长的太空任务,并同意成为一名「消耗体」—— 这意味着他会被无休止地安排高度危险、大概率会送命的工作,甚至还被当成人形小白鼠,用他实验病毒和辐射对人体的影像,这让他反复在痛苦中死去,然后再通过一台不稳定的生物 3D 打印机「重生」。
米奇就像是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工蜂,但每次复制都会产生一些差异,虽然这个设定的重要性最终退居次位,但它为这部根据爱德华·阿什顿 2022 年小说《米奇 7 号》改编的荒诞、滑稽的电影搭好了舞台。
原著关于永生和自我的哲学思考被抛弃,但书中大部分情节得到了保留,包括一段尖酸讽刺的开场剧情,在这段情节中,主角米奇在外星殖民地「尼福尔海姆」坠入冰谷,被一群外星虫子环绕。但他的挚友兼探险任务的同伴,技术高超的飞行员提莫(史蒂文・元 饰)嬉皮笑脸地放任米奇自生自灭,因为在他看来,反正明天就会打印出一个全新的米奇。
接着电影用一大段闪回蒙太奇介绍了故事背景和这段情节的原委,不过这段蒙太奇很有节奏感,使得构建世界观的过程像竞速通关般飞快。所有的背景和信息最终都显得无关紧要,但这也正是这部电影丑陋的虚无主义魅力的一部分,然而在这种虚无主义的背景下,最终也燃起了几缕人性的火花(不过你必须坚持两个多小时才能看到 —— 这是一部对耐心有要求的电影)。
在米奇 17 号坠入冰谷、被认定必死无疑之后,殖民地的上级很快就打印了他的替代品,用米奇 18 号将他取代。但 17 号逃脱了死亡的命运,重新回到了基地。出于务实和宗教两个方面的原因,同一个人的多个克隆体同时存在被视为绝对的禁忌,这导致 17 号和 18 号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复杂,他们必须隐瞒这个秘密,设法共同生存下去。
他们时刻面临被「永久删除」的威胁,但他们很快找到了和平共处的方式,这使得《编号 17》可以很早就把观众们已经料到的剧情转折抛出来,然后再朝着更加令人惊讶的方向发展。
他们最主要的危险来自殖民地的领导者:一个名叫肯尼斯·马歇尔(马克·鲁法洛 饰)的言行夸张的狂热政客。他与他痴迷美食的妻子伊尔法(托妮·科莱特 饰)以殖民尼福尔海姆之后的美好未来为大饼,恣意妄为地统治着手下。
马歇尔的统治方针包含着几乎不加掩饰的白人至上主义和强制异性恋。他会时不时抽选一位成员与他共进牛排大餐(而不用吃平时吃的营养糊),好让被选中者觉得自己受到了优待,马歇尔还会借机用一种坦诚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灌输他的思想,例如通过「繁殖」来保证殖民地「基因纯净度」的重要性。
马歇尔的统治仰赖一个庞大的组织,该组织既是无情的大型联合企业,也是一个狂热教会,这显然影射了现代美国究竟什么人掌握着最多的权力和影响力。
这些政治元素来自奉俊昊改编的剧本,马歇尔支持者佩戴的红色帽子也同样如此,这些显然都是在刻意影射某人,但与此同时,电影中也有一些意外的巧合,比如在一次失败的暗杀中,马歇尔的脸颊被子弹擦伤。
电影中的反派既蠢又坏,以至于「权力制衡制度」这种概念都成为了一种终极的反抗。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契约被视为了一种英勇的抗争,这既让人看到了一缕光明,又令人痛苦而丧气,尤其是在美国及其国家制度正在变得支离破碎的当下。
这些象征手法的代价就是压缩了由角色驱动的故事,这有些令人不爽,但每位演员的表现都令人欣喜。帕丁森塑造的米奇 17 号腔调古怪,说话带鼻音,像个小精怪一样懦弱,几乎挺不直腰杆子。他是个标准的软柿子,而且在做人方面他也挺糟糕的。电影前期就有线索表明这颗星球上的原住物种并非殖民者们想象的那样,但是 17 号的自我厌恶导致他完全无法换位思考,继而忽视了这些重要的线索。
而米奇 18 号甚至更加糟糕。原来,消耗体克隆人的性格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导致 17 号被一个更加暴力、更加狡诈的自己取代,令 17 号(与人类)的救赎之道变得更加有不确定性。
我们与电影中那些看似英雄的人们相处得越久 —— 比如自恋的提莫,或者米奇疯癫而迷人的保安女友纳莎(娜奥米·阿基 饰)—— 我们就会越发觉得,生活在经济压迫的阴影之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沦为可以抛弃的零件,这种生活已经将所有人逼入彻底的疯狂。
这是一部用混乱的手势、刺耳的争吵、滑稽的打闹来替代严肃戏剧的电影,无论这种做法是好是坏,它都造就了这次美国大选之后最荒唐、最令人悲观的喜剧之一。
《编号 17》并没有拐弯抹角、言之无物地说一堆关于「反抗」的空话,而是用它的悲观色彩来发起抗议,将一部原本直白的小说改编成了对美国当下政治局势及其成因的反思,同时它也批判了所有应该为当下局势负责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随波逐流、任由自己被裹挟的人。)
如果人性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那么被剥夺人性与自愿放弃人性,就是同一枚危险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像 17 号与 18 号一样细微。
总结
奉俊昊导演继《寄生虫》之后的又一力作《编号 17》有着一种引人入胜的虚无主义魅力,在这部荒诞可笑的科幻喜剧中,罗伯特·帕丁森饰演了一名可以随意牺牲的宇宙牛马的多个古怪版本。奉俊昊通过改编爱德华·阿什顿的原著小说打造出了一场极为压抑的喜剧体验(部分原因在于美国政局带来的巧合),片中呈现了一个在现实中有典型意义的反派,却没有提供值得尊敬的英雄,最终形成了一场用象征意义来弥补人物故事的匮乏的荒诞科幻冒险。
优点
奉俊昊导演继《寄生虫》之后的又一力作
保留了原作中的很多哲思
演员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缺点
压缩了原作中由角色驱动的大量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