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袁园 每经编辑:张益铭
从信息化战略管理到数字化营销拓展,从北京到上海,在金融行业深耕近二十年的肖萍见证了保险业的发展,她的身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同样,作为女性,她也见证了新时代下女性在职场中的成长。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女性在职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麦肯锡:2024年职场女性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高管中的女性人数从17%增加到了28%,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而且,女性在副总裁和高级副总裁级别的职位上也有显著的增长。
“近年来,在商业领域女性领导者越来越多,角色也逐步从‘参谋者’往‘决策者’转变。”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德华安顾人寿总经理助理肖萍,电话另一头的她思维敏捷、语气温柔亲切,交谈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尤其是在聊起对职场感悟时。“能走上管理岗位的人必然在情商和智商方面都是较为突出的,如果非要聚焦女性优势的话,我觉得女性管理者的承压能力更强,遇到挫折时更具韧性。”
成熟的女性更容易融入职场
相比于男性,女性的身份更多变,她们不只是妻子,还是女儿和母亲。随着女性广泛参与社会分工,她们的身份又多了一重——职场工作者。
虽然当前舆论场一直在呼吁男女平等,但是男女性有一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职场中,男性和女性之间还真是存在一些差异。我们招聘的女毕业生比男性毕业生适应的时间更短,更容易在社会协作中扮演角色。”有多年管理经验的肖萍发现,女性的社会化程度普遍高于男性,尤其是心理成熟的女性更容易融入职场。当然,肖萍也承认这只是一个平均数,职场中并不缺乏心理非常成熟的男性,他们在职场中同样能快速调整状态。
除能快速调整状态融入新的职场环境外,肖萍认为女性在沟通方面也具有天然的优势。“女性更懂得谦和的艺术、懂得适时示弱,这让女性在沟通中更具优势。”肖萍认为,女性的谦和很多时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一种能起到有效作用的沟通技巧。
女性在职场展露的能力和优势也让外界及市场对于女性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最为典型的就是如今走向管理岗位的女性越来越多,尤其是金融领域。近年来,在金融行业中,越来越多女性高管打破传统的性别壁垒,以独特的视角和能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正逐渐在行业中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前女性通常在管理层担任一把手的辅助者和协助者,多起到沟通、查漏补缺等作用,大家对于女性高管在领导核心团队里的定位也往往如此,但是随着女性专业性和能力的提高,女性开始在管理上展现更多的实力。”肖萍认为,当女性开始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其实就是身份角色发生了变化,她们正从辅助角色往决策角色转变,而随着女性在管理角色的转变,女性的韧性和抗压能力也逐步凸显。
不过,肖萍也承认,女性虽然正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是其面临的压力也的确很大。以婚育为例,女性在职场中往往会面临婚育的困扰,会因为结婚、尤其是生育而影响升职加薪,生育后的女性还常常需要做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就需要雇佣者或者机构给予更多的关怀并提供相关的育儿福利。
“德华安顾人寿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女性职工的权益与福利保障,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而细致的关怀体系。公司多年来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福利措施,展现对女性职工的深切关怀。”肖萍表示,家庭不应为工作牺牲,企业需提供“人性化”土壤,让员工在实现价值的同时,感受到尊重与关怀。
据悉,德华安顾人寿不仅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女性职工提供产检假、产假等专项假期,还在补充医疗保险中增加额度,用于产检及产假费用的报销,保障女员工安心无忧地生育。此外,德华安顾人寿还不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体检报告解读、保健推拿等活动,为女性职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锻炼,保持活力与健康。
当前,德华安顾人寿目前女性职工占比(截至2025年1月底):全公司49.3%,总公司50.99%。
五大策略应对寿险外部市场变化
回归到行业。经历高速发展后的寿险业,当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呈现出两大新特点:保障类新单规模下降、渠道向银保转移。对保险公司而言,就是过去跑马圈地的模式难以为继,需要重新调整经营节奏。
“当下,随着利率长期下行和监管部门多次下调利率的举措,利差损风险已成为保险业高频词汇。”肖萍介绍道,尽管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内部环境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我国寿险市场依然潜力巨大、监管和行业有相对充足的空间发行低利率保单,降低整体负债成本。结合外部经验和我国市场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可以采取五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首先,积极贯彻监管部门多个引导防范利差损和降本增效的举措。如“报行合一”,下调传统险预定利率以及对万能险和分红险的实际结算利率进行压降等,通过这些举措,提高寿险公司经营效率,降低风险。
其次,转变经营理念。推动寿险公司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加快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的步伐,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第三,产品端进一步去风险化。低利率环境下,进一步减少承诺保障的传统型产品,大力发展如分红险、变额年金等和客户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产品,在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的同时,降低寿险企业自身的风险。此外,进一步提高保险产品的附加服务,积极发展如保险+医疗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保险与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产品等。
第四,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在资产端,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坚持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分散投资于不同资产类别和地区,以降低单一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强对冲工具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固定收益的内部结构,通过增加长期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配置比例拉长固定收益资产久期。在国家政策框架内,通过多元化全球资产配置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增加投资多样性,以对冲和减少对国内经济和利率变动的依赖。
最后,通过精益管理等多种措施,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减轻利润压力。同时,注重成本管控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平衡,如通过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重点可放在提高资产收益率、优化产品组合结构、探索新型业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渠道策略优化,精耕细作高价值渠道,提升渠道生产力。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培育利润增长点。
“2025年,德华安顾人寿将继续从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产负债匹配、专注打造特色化的银发市场策略及先进的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出发,发挥公司优势,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锻造领先优势。”肖萍表示。
今年寿险业将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
做出调整的不只是德华安顾人寿,行业的各家机构都在结合新变化调整应对措施,最明显的就是在产品端的调整。
2024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各家险企推出的新产品仍然以年金保险、终身寿险等为主,但这些产品都加入了分红模式,浮动收益型产品跻身主流。所谓分红模式,其实就是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产生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红利的分配,与分红险客户共享经营成果。分红险的收益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保底收益(即固定返还部分),二是分红收益,保险公司根据分红险的业务经营状况,每年确定实际派发的红利。
“结合当下行业趋势和热点观点来看,2025年,寿险业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展现出一系列较为鲜明的发展趋势,产品的调整就是最为明显的趋势之一。”肖萍表示,在产品端,行业将加速从传统储蓄型产品转向分红险、变额年金等风险共担型产品,并深度整合“保险+养老”“保险+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上将积极融入健康管理功能。
在肖萍看来,除产品上的调整和变化外,市场需求、新技术的应用、受政策影响行业经营逐步规范也会成为2025年的新趋势。具体来看,受老龄化(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3亿)和中等收入群体崛起推动,养老、健康险、年金险需求激增,消费者更注重个性化服务和便捷体验,中等收入群体对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需求上升,寿险成为财富管理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技术应用上,AI和大数据驱动智能化转型,成为行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核保、理赔及客户服务等流程,提升运营效率与客户体验。特别是随着DeepSeek的问世,政府和企业都已经开始部署建设自己的AI模型,2025年,AI的应用领域将越发广泛,应用也将更加深入。
从政策层面看,监管将持续趋严,在产品设计、销售行为及资金运用等环节加强管控,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报行合一”政策使银保渠道成本下降,同时引导行业回归保障本源,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2025年,德华安顾人寿在产品端将进一步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创新与供给力度,加快保障型产品的迭代速度,推出更多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状况客户的专属产品,继续深耕银发保险、中老年失能险、带病体疾病产品等细分领域,利用德方股东的经验,开发更多差异化、贴合市场需求的具有IP聚合效应的创新产品。”肖萍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