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 这位天津农村“二嫂子”,走上“代表通道”!


今天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宝玲接受采访。



杨宝玲在“代表通道”上说:

44年前,我从山东远嫁天津,来到了一个被称为“天津北大荒”的胡张庄。2006年村两委换届时,我当选为村主任,2010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是我许下的承诺。特别是2018年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新职务、新职责,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过我始终记住了一个理,那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就是在致富路上带着乡亲们使劲跑,坚守自己的初心和承诺。


过去我们胡张庄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着“芦苇荡、芦盐碱、土坯房,有女不嫁胡张庄”的先天缺陷,但是也有着土壤中含大量的钾元素、种出来的葡萄口感甜、味道香的资源优势。如何打开发展症结、实现乡村振兴使命,我和乡亲们反复思考着、掂量着,逐步找到了打开绿色发展之路的金钥匙。


图片



第一把金钥匙,就是让葡萄藤结出致富果。2008年,我带领大伙制定了葡萄村发展规划,以葡萄这个优势产业为抓手,通过硬化田间道路、疏通沟渠、提升改造电线线路、建设农业生产用房和冷库、引进大棚种植项目和葡萄酒厂、建立营销网等措施,彻底改变了乡亲们谈天色变的历史,打通了农产品向外运输的致富之路。2021年,我们胡张庄葡萄完成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被列入全国的“一村一品”创建名录。


第二把金钥匙,就是让盐碱地种出丰收苗。我们胡张庄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除了有2000亩地的葡萄园外,还有3000亩地的养殖水面,我们坚持一手抓葡萄种植、一手抓水产养殖,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昔日的盐碱地变为乡亲们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每到夏季,绿油油的葡萄园和养殖鱼塘遥相呼应,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第三把金钥匙,就是让“北大荒”种出幸福花。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在胡张庄村建立了天津市东丽区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这里红色底蕴深厚。目前,我们胡张庄村正在深挖各类资源,打造集田园风光、休闲采摘、文化旅游、教育研学为一体的“沽上田园”项目,实实在在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如今的胡张庄,早已实现了“考上大学的学生有奖励、群众养老有保障、困难群体有关怀”的目标,如今我们胡张庄正在打造农文旅一体的项目。


图片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

如今我已经扎根农村基层40多年

对于胡张庄这片土地

我爱得深沉

我愿意坚守在这

和乡亲们一起

为乡村振兴事业

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天津代表杨宝玲、上海代表盛弘向所有女同胞致以节日问候!




代表风采


葡萄大棚前,为何堆起180吨羊粪?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气温忽高忽低,而在胡张庄村的葡萄大棚里,温度保持在18℃左右,杨宝玲没呆多久,额头就已经渗出汗珠。


这时,一辆“三蹦子”开到门口,一股刺鼻的味道飘进大棚里,杨宝玲赶紧迎出去,对着师傅喊道:“就是这个棚,羊粪施这儿!”


原来,最近几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都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种植户们买羊粪。趁着春节后,大伙忙着除草、上水、翻土,准备新一年种植的时候,把羊粪施到地里。


今年,合作社拿出6万块钱,买了180吨羊粪,按照种植户每亩地900斤的标准发放。奔赴北京前,杨宝玲每隔几天就会到地里看看情况。


图片

▲杨宝玲到大棚查看施肥情况


“羊粪是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保水保肥能力,为葡萄根系提供疏松透气的生长环境。”杨宝玲颇有些做科普讲座的感觉,“这对葡萄产量和口感都有显著促进作用。”


目前,胡张庄村的葡萄品种主要以玫瑰香和阳光玫瑰为主。经过多年发展,村里的葡萄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入选天津市“津农精品”名录。村集体依托葡萄种植等产业,收入稳步在900余万元,是十年前的5倍多,人均纯收入超过2.8万元。


为什么村里的葡萄能卖得这么好?杨宝玲总结了两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盐碱地含钾元素高,种出来的葡萄更甜、更香;另一方面,村里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案。


“我们是标准化的,大棚里的葡萄必须不打农药!施的肥也是绿色有机的,种出来的葡萄口感特别甜,还带有一股糯香。”


每次杨宝玲给村民开会,不管内容是否和葡萄有关,她都会在会议结束前,嘱咐大伙一句——一定要种出叫人吃了放心的、有品质的葡萄。


“乡村要振兴、农民想致富,靠啥?不就是管理和技术!当先进的种植手段和科学的种植理念成为习惯,葡萄品质自然就上去了,价值也跟着上去了,还愁卖不上好价钱?”杨宝玲笑着说。


图片

▲杨宝玲在大棚查看葡萄长势


履职8年,“二嫂子”为“三农”代言



杨宝玲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胡张庄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聊城人。到现在,她还是一口纯正的山东腔。1981年,24岁的她经媒人介绍嫁到胡张庄村。


“当时家里条件也不好,但村里的好心人对我很照顾,这家一碗米、那家一床被,所以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杨宝玲回忆。


高中毕业的她脑子活,学东西快。从1983年起,她学习妇科疾病知识,获得妇产科“四术证”;又在区中心医院学习妇科诊疗、修学B超并获得合格证。1987年,村里成立妇幼保健站,她成为全村唯一会看妇科病的人。


从看病的第一天起,杨宝玲就没收过村里人一分钱:“我日子好了,就想帮助有困难的人。也是从那时开始,村里人不再喊我名字,而是叫我‘二嫂子’。”


图片

杨宝玲为村民做B超


2006年,杨宝玲当选原胡张庄村村委会主任。2010年,她当选原村党总支书记。


管理村子的过程中,她的眼界宽了,知道土地的价值:“除了发展农业,土地是稀缺资源,更是我们农民的根。”


2018年,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她就提交了“统筹规划利用零散不均的集体建设用地”的建议。


在我国很多特大型城市,城郊结合部区域城市化进程较快,部分村集体剩余少量土地,且零星、分散、不规则,使得部分土地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很低。零散不均的集体建设用地发挥不了作用,如果能置换统筹,一二三产能融合,农民就能增收。


对此,杨宝玲建议进行区域统筹规划,流转、置换、整合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加快对特大城市近郊区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的进程,作为试点,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这条建议很快得到中央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及回复,杨宝玲也看到身边发生的变化。到2022年,胡张庄村完成14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的置换,又获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33公顷。这给全村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杨宝玲履职


去年,杨宝玲向大会提交“关于在企业汇算清缴税务系统中财务报表模块增添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纳税申报模块”的建议。希望税务系统的财务报表模块中,增加村集体合作社性质的报表。


就在当年,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这意味着我国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在报税时将更加便捷,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这类合作社都将享受到更多税收减免优惠。


履职8年来,她每年都会提交关于“三农”的建议。今年,她将关于粮食安全的思考带到全国两会,希望在粮食安全保障、化肥农药使用标准、农产品价格机制等方面建言献策。


3月5日,杨宝玲一边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一边划线做笔记。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大伙盼着这些好政策早日落地,日子越过越好、获得感越来越多。”


而这其中她最关注的,还是“三农”:“报告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也是我们村正在做的。”


出发前,杨宝玲带领合作社班子成员,商量着用村里空地,为村民盖个冷库,实现葡萄错季销售,也谋划着在村头建设“三尺大集”,葡萄成熟了直接到集市上售卖,既能降低销售成本,又能拉动消费。


“路在脚下,还是要带领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也要时刻牢记自己人大代表的职责使命,将我看到的农村问题、听到的农民呼声反映上来。因为,我就是一个农民。”杨宝玲说。

图片


记者 | 董朗
摄影 | 马宬
编辑 | 陈彤 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