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玻璃窗外的蜿蜒而去的富春溪,像昨日一样,像去年一样。桌面上静静地放着我的退休通知书,我正式离开这个奋斗三十六年的工作岗位,往事不禁涌来,那些闪光的碎片,像溪面散发着鳞光,我纸笔记下那些碎片……
刚穿上警服的我,在乡镇派出所木制柜台前,接过人生第一个户口簿,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记得那天,辖区的一位大姐攥着发皱的离婚证,到派出所窗口找我,她的声音轻得像飘落的槐花:“姑娘,我的户口遗失多年了,我想要补办,你能不能帮帮我?”原来她被“姑换嫂”的旧俗推进不幸婚姻,又在户口迁移的洪流里弄丢了身份。接下来的日子,我经常跟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去她的娘家、前夫家、法庭调查情况、收集资料。经过多日的走访、调查,我向分管领导汇报了收集、查证的情况。分管领导同意后,我给她补办了户口。过不久,当她把红彤彤的结婚证拿到派出所给我看时,她幸福的神态,让我心中顿时腾起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使命感、荣誉感。
难忘有一回。一个年轻小伙子来到窗口,说自己的父亲过继给他人当养子,自己想要认祖归宗,但苦于无法提供相关证明,焦急无措,夜不能寐。那年代的档案还没有数字化,从成摞成堆的旧档案中查找其父辈的档案材料,无疑于大海捞针。但看着他热切又期待的眼神,我答应会帮他找到。在泛着潮气的档案库里,我梳理、比对了几日,又询问了村街老同志,终于查到了其原户籍档案的组号。凭着关键的组号信息,我成功在1982年的档案中找到了其父辈与祖父的关联信息。内心止不住地开心与激动,他终于能够认祖归宗了。随即,我便给他办好了相关的变更手续。小伙子将材料拿在手里轻轻擦拭,比擦拭传家宝还轻柔。他说要写感谢信,我连忙摆手:“为群众办实事是职责所在,你的心意我领了。”离别时,他说他会把这份感激之情一直记在心间。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很多,但我觉得只要多一份担当,对群众多一份理解,群众的口碑就是给我最好的奖杯。
千禧年的蝉鸣声里,我抱着成摞的档案走进局户政科。从前辈手中接过了人口统计工作的接力棒。每到岁末,全市的万家灯火都化作我案头的数字星河。除夕夜的鞭炮声中,我常对着《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人口四项变动情况表》《年度人口数据统计表》上的数据出神,二十五载,我像织娘般将万余人的足迹编进报表,看着这座城在我笔尖抽枝散叶。
2006年,我接到了征兵政治考核工作,之后每年都从征兵工作宣传发动开始,抽调介入,经历初步考核、调查取证、联合考核、走访调查,最后作出结论,确定兵源。十九载间,我将全市4000余名优秀青年输送到部队。他们有的实现了人生理想,有的成为了家庭的骄傲,有的为国争光……
如今对着智能户籍机,常想起当初手写户口簿时甩钢笔水的窘态。年轻的同事问我怎么坚持三十六年,我指着那些想要做户籍的群众——抱着新生儿手足无措的爸爸,眼角笑纹里盛着期盼的老阿婆……我很荣幸,自己做了三十六年的摆渡人。
我把退休单折起放进了口袋,转头望了望玻璃窗外的富春溪,还是那么奔腾,充满朝气。晨光洒进窗台,带来丝丝暖意。新来的警花,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了进来:“彩萍姐,三八妇女节快乐。”说着,与我轻轻相拥。玻璃窗映着我和她年轻的面庞,仿佛看见三十六个春天在警徽上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