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陆铭:建立“容错机制” 鼓励民营企业在创新中大胆试错

本报记者 郭阳琛 张家振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备受关注。

3月4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表示,DeepSeek公司取得的重大进展,代表着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通过DeepSeek这类公司的兴起,可以看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重点关注的话题。陆铭日前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科技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中,民营科技企业凭借其灵活机制、市场敏锐性和创新能力,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主体。

据了解,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IT桔子”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中国新增独角兽数量已经连续4年下滑,并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点。

“这也导致中小微创新企业融资难,头部民营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不敢投,海外资金不敢进等问题,困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陆铭表示,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大基金的投资产出,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科技领域民营企业还存在融资渠道不足的情况。

“过往的一些行业‘收缩性’政策,对民营企业长期投资布局存在信心上的困扰,不利于培育耐心资本,也不利于促进更多新兴产业中有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崛起。此外,民营科技企业还面临社会环境偏紧、算法面临误解等问题。”陆铭感慨道。

陆铭建议,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风险投资,针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更积极地推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加强政策协同,突破政策层面协同挑战。

“例如,部分地区尝试争取网络游戏管理特殊权限,导致全国性政策与地方试点存在差异,增加了企业跨区域运营的合规难度。地方在争取更大的产业管理权限的同时,应逐步推动国家层面对新兴产业的整体政策支持与开放进程,激发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全国具体行业政策的整体性、一致性,建立跨区域快速维护权益的通道,降低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陆铭举例分析称。

“当务之急是要营造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陆铭认为,应鼓励民营企业在创新中大胆试错,政策层面不设禁区。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资本、创新、就业相互协同的社会氛围。

陆铭还认为,应进一步明晰政策信号,明确对创新背后核心要素的支持包容,破除舆论场对“资本”“资本家”的负面印象,客观推广认知资本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对优秀企业家进行“资本家”式的解读与抹黑,客观认识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

陆铭建议,在制度层面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试错,优化市场准入机制,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细化基础设施领域开放细则,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竞争。减少舆论场对游戏、金融等不同行业的负面看法,积极看待不同行业在促进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在执行中避免对具体行业发展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