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家振 北京报道
“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25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这也意味着,和过去超大特大城市无序外延扩张路径相比,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圈,将成为我国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格局的重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务院近期陆续批复的全国22座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2035总规”)中,仅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和广州市保留了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此前被赋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成都市、武汉市、郑州市、西安市尚与这一头衔无缘。
这是否意味着国家中心城市“缩编”?“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将如何实现向城镇体系“塔尖”的跨越?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规划并不是对发展现状进行确认,而是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或方向定位进行方向性指引。从武汉市、郑州市等地的发展现状来看,显然是还没有达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应该在目标导向下,正视差距并找准发力方向。
国家中心城市需具备“三力”
《中国经营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给予了22座超大特大城市不同的定位和发展要求。但也有观点认为,和此前共有9座城市被赋予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或建设目标相比,2035总规明确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和变化?
杨保军:国务院近期陆续批复的2035总规,从国家全局的高度,立足各地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等,为超大特大城市未来10年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规划要突出目标导向,对城市定位进行方向性指引,同时也要兼顾问题导向,对发展现状进行考评。从各地2035总规批复内容来看,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和广州市已经被明确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积极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中,分担相应的责任和使命。
成都市、武汉市、郑州市、西安市之前虽然被赋予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但从各项指标来看,目前显然是还没有达到要求的。基于这一现状,各地获批的城市定位大多为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或重要的中心城市。
目前还没有获得国家中心城市认定的几座城市,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机会,需要将国家赋予的发展目标和自身条件相匹配,同时找准差距并积极争取机会,积极有为才有“位”(位置)和“未”(未来)。
《中国经营报》:从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体系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无疑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地位,将如何发挥对全局的引领、带动作用?
杨保军: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在三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一是经济带动力或产业辐射力,比如上海市带动长三角地区发展;二是科技创新力,持续创新才能赢得未来;三是文化影响力,具体包括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比如成都市以哪吒为代表的文化输出能力。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的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是没有争议的,也都得到了确认。实际上,天津市和重庆市还没有达到相应要求,特别是天津市的GDP在全国排名持续下降,已经相继被南京市和宁波市赶超,在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辐射带动力不足。
但作为直辖市,天津市和重庆市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因此被纳入了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同时,从发展现状来看,深圳市已经达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但离广州市太近,因此未得到明确。
《中国经营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从均衡角度考虑,哪些城市未来有望被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体系?
杨保军:我国幅员辽阔,特别是广大内陆地区需要国家中心城市做战略支撑,否则沿海和内陆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同时,国家从安全角度考虑,广大腹地也需要龙头城市引领带动,以推进战略产业备份,确保纵深安全。从这一角度来看,成渝经济圈一定会发展成为国家级核心都市圈,广大西南地区也就有了足够的支撑和依靠。因此,成都市未来将在区域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长远发展来看,东北地区也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城市去带动。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人口唯一还在增加的城市,工业基础好,均衡布局需要将其“立起来”,也就给整个东北地区树立了发展信心,有助于推动东北亚合作和国际交往。
在广阔的西北地区,西安市在各方面的优势相对比较突出,此前也被赋予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但总体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提升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位次和影响力。
中部地区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态势,武汉市和郑州市也都在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虽然目前都还未达要求,但各有优势和特色。郑州市所在的河南省有1亿左右的人口,城镇化和消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武汉市的区位优势更好,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和立体交通网络,同样有发展潜力。
从总体上来看,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广州市和具有潜力的成都市、武汉市、郑州市、沈阳市、西安市积极发力,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形成东西南北中+东北、西北地区的“5+2”钻石格局,更加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
都市圈核心城市要做“发动机”
《中国经营报》:根据《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报告,到2035年,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将从2024年的23座增加到27—29座。在未来10年间,哪些城市有望加入超大特大城市阵营?
杨保军:从以往经验来判断,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是向大城市集中。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也在加速推进,按照发展目标,到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升至接近70%的水平。
不过,现在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趋势正面临拐点,在总人口减少的背景下,城镇化发展需求会萎缩,人口结构也在老化,城镇化在未来很难延续此前的高速增长态势。从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来看,也会出现新的特大城市面孔,比较有希望的是合肥市、宁波市、无锡市、福州市和南通市。这些地方不仅经济活力足,产业发展也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当然,一座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不能只靠内生动力,而是要通过改革释放活力,通过科技创新和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同时依托文化软实力赋能,吸引更多外来人口落户。武汉市、杭州市、西安市、南京市和沈阳市都有希望实现从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的能级跃升。
《中国经营报》:在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同时,联动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的中小城市发展日益受到重视。都市圈“极核”应如何在内部形成梯次产业体系,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杨保军:当一座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以上时,城市空间、产业和社会组织方式也会发生深刻变化,这也是国家强调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从城市发展形态上来看,超大特大城市自身会向都市区方向梯次发展,形成“一主多辅”的组团,同时在核心城市带动下发展成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未来,城市空间体系的“塔尖”一定是都市圈形态。
在产业发展方面,也会形成梯度产业体系,沿城市圈层和交通走廊布局,形成网络状放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都市圈核心城市会给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提供产业外溢机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协同周边城市建设都市圈,也是武汉市、杭州市等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城镇体系“塔尖”的必然选择。过去,城市间是相互竞争关系,竞争力受制于短板,都市圈战略更讲究合作,发挥各自城市的“长板效应”,各自发挥好优势和长处,共同把都市圈做大做强。这也要求各个城市要树立都市圈发展思维和观念,实现协同共进而不是“吃独食”,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要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当好引领都市圈发展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