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虎在介绍产品。本报记者丁玉梅摄
3月4日,初春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山上覆着皑皑白雪,山下深褐色地里,农户忙着堆肥。这片海拔3000米的土地,曾因高寒气候限制,特色作物深加工步履维艰。
如今,随着青海阳春啤酒有限公司正式投产,青稞与蕨麻从田间跃入生产线,化作一瓶瓶琥珀色的精酿啤酒,逐步飘香全国市场,更“酿”出了高原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故事要从两年前的一场青洽会的签约说起。2023年,山东援青工作组在一次产业调研中发现,门源县年产青稞超6万吨、蕨麻40余吨,却因加工链条短、运输成本高,长期面临“优质原料贱卖”的困境。“青稞大多用作饲料,蕨麻主要靠商贩零星收购,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门源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白学龙回忆时,语气中仍带着遗憾。
转机出现在青洽会和山东援青工作组的“穿针引线”下。依托山东省啤酒产业技术优势,工作组将目光锁定在精酿啤酒赛道。经过多次洽谈,山东阳春啤酒有限公司带着技术和资金跨越2000公里,来到了门源。
“到门源后我们干的第一件事是测试水质。”青海阳春啤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升栋说,没想到测试结果,给了他们一个惊喜:“这里的水质远远优于内地水质,水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钙镁离子比例完美契合啤酒酿造需求,重金属含量近乎为零。”
“常听人们说‘高原净土’,到底有多‘净’,一直没有清晰的认知。”直到这次的水质测试,杨升栋才明白青海的生态有多好。正是这份“水质报告”让杨升栋他们吃下定心丸,一期投资3000多万元的高原精酿啤酒项目,于2024年6月启动。
走进位于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区的现代化厂房,身着红色工装的工人在操作台前专注地记录数据。“当初到产业园建厂,当地政府给我们免了一年的租费,还有260万元的设备补助。”也正是这些优惠政策,让杨升栋他们更加坚定了在门源办厂的决心。
“现在人们注重健康,更喜爱具有特色原料的精酿啤酒。来到门源后,我们采用当地特色产物青稞和蕨麻来酿造啤酒。”杨升栋介绍,他们利用青稞和晒干的蕨麻,研发了零糖等种类的啤酒。
啤酒产业的兴起,最先惠及的是田间劳作的农牧民。北山乡沙沟梁村村民石栋,不仅种植青稞,每年还会收购蕨麻。“去年,我给厂里提供了近40吨的蕨麻和1吨的青稞呢!”石栋笑着说,以往青稞只是卖给养牛羊的,而蕨麻只有很少一部分流入旅游市场,如今门源当地有了加工厂,蕨麻和青稞有多少企业就要多少!
啤酒厂实验室内,来自仙米乡德欠村的苏卓玛措,拿着仪器分析刚产出啤酒的各项指标。“我以前在格尔木上班专业也不对口,后来辞职回家待业,去年应聘到这里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在家门口能找到这样好的工作,我心里挺高兴的!”苏卓玛措说。
从原定产地到精酿啤酒的产出,青海阳春的这条产业链的延伸并非一帆风顺。今年首批青稞和蕨麻精酿下线时,企业曾遭遇“高原酒香难出深山”的窘境,外地客商对青藏高原啤酒认知度低,销售遇冷。
“我们邀请和总公司合作的经销商,到门源看看我们生产的产品,也给大家出出主意。”杨升栋说,他们邀请了西藏的经销商李明虎,李明虎建议可以利用高原特色,多增加枸杞和牦牛奶等种类的啤酒。
站在啤酒品尝区,李明虎从不同的瓶子中倒出酒液仔细品尝。“门源产的青稞啤酒,口感有点焦糖味,十分甘甜。”李明虎一到门源,就泡在厂区,每天和研发部门不断调整青稞麦芽的比例,直至生产出口感更好的啤酒。
“绿色食品青稞加上祁连山老虎沟山泉水,高原净土的产品本身就是优势。”回西藏前,李明虎计划带3万多箱青稞和蕨麻啤酒,在他看来,高原净土出品加上西藏群众对青稞的天然亲近感,会让门源啤酒一销而空。
实验室内苏卓玛措忙着用枸杞原浆酿造枸杞啤酒,杨升栋忙着项目二期建设,李明虎忙着给门源啤酒发朋友圈……这些点点滴滴慢慢与远处融雪汇成的浩门河一道,在高原的春风里奔涌向前。(记者丁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