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错中突破,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生态

图片

科技创新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3月6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感慨道:“我发现会场上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经济主题记者会快变成科技主题记者会了。”

当下,人类正处于一个技术加速发展的时期。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DeepSeek火爆全球,不仅在业内引发强烈关注,让世界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还有国际投行认为,它带动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吴清在记者会上说,科技创新企业越多越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吸引力以及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越强。不过,他同时也说:“科技创新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既孕育新的动能,也伴随着风险。科技企业往往经营业绩不确定性大、转盈利周期长,成功的可能有爆发式增长甚至指数级增长,失败的也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这是市场规律,也是创新规律。”

回顾广东科技企业的成长史,应该说,腾讯和华为两家都非常有代表性,其发展过程印证了吴清的说法。早期,腾讯通过QQ积累了大量用户,但在探索商业模式时也经历了多次试错。从最初的广告模式到后来的增值服务,腾讯在不断尝试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盈利路径。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通过微信成功实现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型,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这种对风险的容忍和持续的创新,使得腾讯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之一。

而在通信技术的研发中,华为曾投入巨资开发3G、4G技术,尽管初期面临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风险,但最终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成为全球通信设备领导者。近年来,华为在5G技术上的突破更是让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华为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和供应链的挑战,这再次证明科技创新过程中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

吴清还说,希望市场各方全面客观冷静看待科技企业成长中的风险,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有效管理风险、获取收益。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希望各个方面给予更多包容和理解,一起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更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

的确,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试错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有失败,很多人将这种失败视为一种浪费,殊不知这正是市场经济和创新所必需的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新市场就像大自然,既残酷,又包容。大自然在宏观层面是包容的,就像有句话所说的,那柔弱的燕雀,种群尚可繁衍,细微如细菌、病毒也能生存。但大自然在微观层面却是残酷的,螳螂捕蝉必有黄雀在后,为了生存不惜一切,弱肉强食,物竞天择。

某种程度上,法律法规环境就是大自然的运行之道,需要宽容审慎;而市场主体则像大自然中拼命求生存发展的各种生物,苛刻地以利润为目标。宏观层面的包容和微观层面的竞争不可混为一谈。实际上,正是微观层面苛刻地以利润为目标,放手竞争,才有了宏观层面生态的健壮发展。

更多的市场化、更多的竞争、更多的优胜劣汰,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中国的科技创新。 □ 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