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论语•为政第二》9回也不愚

图片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图片

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孔子弟子,姓颜,字子渊。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发,谓发明所言之理。

愚闻之师曰:“颜子深潜淳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图片

钱穆《论语新解》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早年弟子,最为孔子所深爱。

不违如愚:不违,意不相背。有听受,无问难。如愚人,是即默而识之。

退而省其私:退,退自师处。私,谓颜子离师后之言行。或解私为燕居独处,似未允。

亦足以发:发者,发明,启发。于师说能有所发明,于所与语者能有以启发之。

回也不愚:孔子称其不愚,正是深赞其聪慧。

此章殆是颜子始从学于孔子,而孔子称之。若相处既久,当不再为此抑扬。

【白话试译】先生说:“我和颜回言,整日他没有反问、像愚鲁人一般。待他退下我省察他的私人言行,对我所言甚能发挥。回呀!他实是不愚呀。”

图片

杨伯峻《论语译注》

子曰:“吾与回⑴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⑵,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注释】

⑴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如此。但根据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和崔适《论语足征记》的考证,《史记》的“三十”应为“四十”之误,颜渊实比孔子小四十岁,公元前511—前480)。

⑵退而省其私——朱熹的《集注》以为孔子退而省颜回的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用颜回的实践来证明他能发挥孔子之道,说也可通。

图片

李泽厚《论语今读》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孔子说:“我与颜回讲话整天,他毫无不同意见,像个笨蛋。回头来看他的行为等等,却使我也受到启发,回是一点也不笨呀!”

【注】《朱注》: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发,谓发明所言之理。

【记】也有另种解释和翻译“发”,常解说为颜回“发挥”“发明”了孔子。如上朱注,不从。颜回在《论语》中的形象总是这样“愚”、沉默、神秘。

图片

《毓老师说论语》

子曰:“吾与回(颜回,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言终日(竟日),不违,如愚(有若无,实若虚)。退(退出去以后)而省(考察)其私(私生活),亦足以发(发其所学)。回也不愚(得结论) 。 ”

孔子是侦察员的祖师爷。他观察颜回一人独处时,能发其所学、行其所学,知行合一,懂得中道,去行,得结论:“回也不愚。”

“发”,行也,发其所知、所学,与生活结合,知行合一,变成自己的生命之学。能行中,乃体用不二之根本。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中行之士。“中和”之为用,表现出为“中行”,知行合一,体用合一。

古人学问,重知行合一,皆实学也。

图片

何士明《论语解读辞典》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与,介词,向,跟。回,颜渊(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的德行,“我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言,讲,谈,这里是教学、讲学的意思。违,不遵从,违背,违反。这里的“不违”,是不提自己的看法,也不表示异义,只是默默地听取的意思。愚,愚钝,愚笨。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退,离去,指颜回散学回去。而,连接相承成分。省,察看,检查。其,代词,指颜回。私,个人的,自己的,指颜回散学回去后的活动,亦,作语助,用于句首。足以,够格,完全可以。这里指领会孔子“言”。发,阐发,发挥。

回也不愚:颜回不愚笨(也,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

[译文]孔子说:“我向颜回讲学,(他)整天不发表一点看法,好像愚笨(的样子)。(他)回去后,(我察看)他的活动,(他)完全能够领会(并加以)发挥。颜回不愚笨。”

图片

【读书感悟】颜回给孔子的第一印象竟是个傻子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但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是颜回,没有之一。

在第一篇“学而”的16章中,颜回并没有出场。即使到了第二篇“为政”,颜回也是等到第9章才出场,但他一出场就堪称闪亮。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本章借孔子论颜回之语“回也不愚”,“正是深赞其聪慧”。但如果细读原文,不难发现,颜回给孔子的第一印象并不好,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傻子。

此前四章通过孟懿子、孟武伯父子和文学门的子游、子夏问孝,孔子给大家讲述了“德本”之孝的重要性。但这对于恢复周礼还不够,还需要有榜样的力量,那谁最合适呢,当然是“德行”门的人物,而“德行”门排第一的就是颜回。接下来的几章自然是要围绕“德行”展开,如何才能提升“德行”,成为君子。

孔子是不是侦察员的祖师爷,以及颜回究竟是小孔子30岁还是40岁,当然不是本章的重点。重点是颜回怎么实现逆袭的,这自然要回到文中,最关键的两个词是“不违”和“发”。

关于“不违”的理解历来略有不同,除了我给大家介绍的几位大家外,代表性的还有“无所怪问”“无所咨问”等,近代也有注释解为“沉默不语”或“没有反应”的。大家可能都有体会,网上发个帖子,后面没有跟帖都挺尴尬的。如果孔子和颜回两个人面对面聊一整天,只有孔子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颜回始终一言不发、沉默不语,或是无所咨问、无所问难。这天还怎么聊,孔子还怎么讲,结局必然是一个字“死”。

我认为,这里的“不违”,其实是和后面的“发”相对应的。前面的“不违”是“没有发挥”或“没有启发”,颜回也有很好的互动,可能只是彬彬有礼地简单回应,最多不过是复述孔子的观点,不像子贡那样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就又对应上了钱穆先生分析的“这是颜子始从学于孔子,而孔子称之”。毕竟颜回年纪尚小,与孔子无论是年龄、经历、阅历和学识都相差不是一个段位,完全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能做个很好的“应声虫”都不容易,很多时候也只能是疯狂地记笔记。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博导和一个天才少年对话,天才少年刚开始可能也和颜回一样只有听的份,还不知道如何发问,更不用说能对博导有什么启发了。

图片

但等颜回退出来,他拼命地回课,仔细品味孔子的每一句话,并运用其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就像毓老师分析的那样,“能发其所学、行其所学,知行合一。”恰如朱熹所言:“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孔子观察后发现颜回的言行有很多地方做的超出了自己的预期,甚至对自己也很有启发。于是,才会有《公冶长》篇中子贡对颜回的称赞:“回也闻一以知十”。孔子接着子贡的话进一步称赞颜回:“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长者或领导的问话时,如果我们不能给出准确或让人信服的回答,不如先学颜回的“愚”,哪怕像颜回给孔子的初始印象是个迟滞愚钝的人一样。也比急于表现自己的敏捷和锐思,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反会让人更看低为好。当然,我们每个人更要向颜回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事后,更加努力地学习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真正能力来证明自己,自然也会实现“回也不愚”的逆袭。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