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听两会丨全国人大代表陈慧:建议加强全国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

央广网广州3月7日消息(记者张顺鹏)当前,我国自动体外除颤器(下称“AED”)配置仍存在城乡分布不均、公众认知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乡村振兴目标,全国人大代表陈慧今年重点关注加强全国AED配备方面的问题,围绕推动AED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设备运维与信息共享等提出多项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推动AED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陈慧认为,应当结合中国国情,创新公共急救体系,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和技术创新,构建覆盖城市与农村的智能急救生态。依据国家卫健委《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将AED配置纳入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机场、火车站、大型商超等公共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可能随时出现,AED能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进行紧急救援,在这些公共场所配备AED,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陈慧表示。

二是重点突破船舶AED配备滞后问题,支持航运企业AED配备的投入。“船员长期在高压、封闭环境中工作,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且海上救援响应时间可能长达数小时,AED能显著提高生存率。”陈慧建议,应明确不同类型船舶AED配备标准和要求,并加强监督检查,从法规与行业标准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从海上交通安全法规层面保障船舶AED配备。

同时,应当加强船员急救技能培训,将AED使用技能纳入船员培训内容,并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演练,提高船员应急处理能力。从政策上支持船运企业AED配备,对积极配备AED的航运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配备成本。

三是技术赋能管理,完善设备运维与信息共享。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AED设备状态远程监控(如设备位置、状态信息、耗材有效期),建立智能化监管平台。强化宣传教育与培训,强调AED的自动分析功能,加强AED与急救场景的适配宣传。

此外,陈慧还提出,应聚焦农村需求,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可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商业保险联动”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

“建议以政策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加强AED配备,构建覆盖全域‘黄金4分钟’急救网络,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陈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