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里的生命守望者 ——记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琳

图片
3月4日凌晨5点,手机铃声划破寂静。半睡半醒中,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琳摸黑抓起床头的手机。
“李医生,我们孩子他爸肚子疼,一直吐,您能不能过来看一下……”电话那头,一七〇团二连职工寇君花话语急促。
接到电话,李琳急忙穿好衣服,奔向卫生服务中心。
“恶心呕吐,还有点腹泻,应该是胃肠性感冒。”凭借多年行医的经验,李琳为患者王学生输液、开药。经过一番治疗,王学生安心入睡。寇君花急躁的心也逐渐平静下来,拉着李琳的手说:“谢谢你,李医生。”彼时,已是早上8点。
这样的寒夜奔袭,李琳已持续38年。1956年,李琳的父母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扎根一七〇团。1988年,23岁的退伍卫生员李琳来到三连时,乌尔喀什尔山深处的牧业连队还在用马灯照明。年轻医生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牧民们口中仿佛“天书”的哈萨克语。
“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学。”遇到这么“难啃”的骨头,李琳还是扛了下来。
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到专业的医学术语,李琳一点一滴积累。他将不懂的哈萨克语谐音抄录在本子上,反复记忆,又在一次次巡医过程中请教当地牧民,就这样,李琳很快能用哈萨克语与牧民正常交流。
“只要他们需要,我随时都在。”多年来,李琳往返于20多个牧业点之间,只要接到求助,他就会立即“出征”。
2000年,李琳在前往冬牧场巡诊的途中,得知一连职工哈来·卡尔别克的妻子早产,他立即骑马前往,发现胎儿横位,需立即送医。在他的指挥下,大家找来一辆车,连夜赶往县城,没承想车却半路抛锚,于是,一车人被困在路上。
“别慌,有我在。”李琳当机立断在车内接生,他用体温焐热听诊器,最终将横位胎儿轻轻转正。
“李医生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回忆往事,哈来·卡尔别克仍然心有触动。
山里路况远比李琳想的复杂,他骑着马,走在巡诊的路上,心里默默记着路线。有时一场大雪过后,原本熟悉的路被新雪覆盖,这条路又一次变得陌生。
从马到摩托车再到破旧的皮卡车,李琳走遍巡诊的路,记住了通往不同牧业点的路线,也熟悉了方圆几十里的牧民。每次巡诊结束,他的包里总会多出一些酥油和热馕,这是牧民们最朴实的感谢。
在山里巡诊条件艰苦,李琳先后用坏了6个药箱,他所在的连队人员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却始终像九师白杨市边防哨所的小白杨一样,一直守护在那里。
38年时间,李琳在牧业点、转场路上治疗患者1万余人次,接生过300余名婴儿,累计巡诊里程达到17万公里。如今,他已满头华发,却依然奔走在山区牧道上。荣誉证书在简陋的诊室里摞起厚厚一摞:2021年,李琳被评为九师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被中国农村卫生协会授予“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24年9月被兵团授予“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今年3月,他入选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
“我放心不下,牧民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即使有很多次调走的机会,为了乌尔喀什尔山牧区兵地各族职工群众的健康,李琳最后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窗外,山上的积雪开始消融,李琳又往药箱塞进了几支药物。山里的牧业点上,牧民们一直牵挂着他——他们说,庙尔沟有位会讲哈萨克语的“神医”,药箱里永远备着救命的温暖。(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丫丫)

来   源:团炬客户端
编   辑:鲍   飞
一   审:张新慧
二   审:孔德华
终   审:牛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