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为墨 青山为笔 奋力打造美丽中国“贵州样板”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态脆弱曾一度制约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先行,拓展新路。

近年来,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了“推窗见绿,抬头见蓝,出门见景”的生态图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图片

毕节威宁草海北岸集雨区面山植被恢复后,一片绿意盎然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土地石漠化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

1998年以来,贵州各地因地制宜,从以“草”治石到以“果”治石,从以“树”治石到以“光”治石,27年攻“石”增绿,收获累累硕果。截至2024年底,全省森林面积1114.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各类动植物竞相生长。目前,贵州已知生物物种有24547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整合优化后,全省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37个,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05%。

2024年11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贵阳市入选全球最大的城市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与案例分享平台——“自然城市”平台,是全国入围的5个省会城市之一。

“能够获此殊荣,说明贵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贵阳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练川说,2024年贵阳贵安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保持100%,纳入市级河湖名录管理的107条河流首次全部消除劣五类水体。“确实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

2016年6月,贵州获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中央批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贵州方案》),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实践探索指明了前进方向。

截至2020年,《贵州方案》明确的34项核心制度成果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13个方面、30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试验区”体制机制成果的总结推广运用,彰显贵州在“两江”生态系统和全国生态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作用。

为碧水长流,贵州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三水共治”,扎实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管、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在全省八大流域全面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更在赤水河、乌江跨省流域,云贵川、渝黔携手,共筑生态屏障,确保了每年超1000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奔腾不息地汇入长江、珠江。

为空气常新,贵州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火电行业绿色转型,引领钢铁、水泥、焦化等工业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动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着力解决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

图片

乌江播州段磷污染治理前

图片

乌江播州段磷污染治理后

贵州人深知,只有向“绿”而行,才能点“绿”成金。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贵州加快发展以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为核心的大生态产业,不断激活旅游业、农业、林业等产业的“生态潜能”,构建起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2024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GDP达48%,绿色环保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我们将聚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创新绿色制度、弘扬生态文化六大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持续巩固优良生态环境这个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奋力打造美丽中国‘贵州样板’。”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三可说。

以绿水为墨,以青山为笔,贵州正在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朝着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奋进。

本网记者:熊茜雯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彭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