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天”文化发源地在贵阳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在贵阳市息烽县养龙司镇的堡子村,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却有着一段令人振奋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伟大进程。随着“三八”国际妇女节的临近,我们一起走进堡子村,聆听那段妇女争取平等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农业生产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息烽县堡子村也不例外,主要的劳动力都投身到农业生产中。
然而,从1953年起,息烽县连续两年遭受旱灾、虫灾和洪灾,再加上妇女出工不积极,劳动力严重不足。原来,堡子合作社计工分不合理,男社员干一天活得7工分,妇女只得2.5工分,只有男社员的三分之一。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妇女们很不服气,易华先、赵玉华等几位妇女站了出来,提出:“新中国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应该同工同酬!”
▲ 易华先
当时,一些男社员并不买账,甚至说出“妇女下田,天干三年”“婆娘掌犁,牛瘦脱皮”等风凉话。面对传统观念的桎梏,堡子村妇女决定以实际行动证明自身价值。通过和男社员开展劳动竞赛,在田间地头展现出了不输男儿的干劲。
最终,堡子村的妇女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认可,合作社最终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工分制度。这一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妇女们的积极性,堡子村的粮食产量也大幅提高。那些原本看不起妇女的男社员也服气了,说:“妇女下田,不是天干三年,而是一年跃过一年。”
▲ 堡子村“半边天”文化陈列馆内关于“男女同工同酬”的黑白旧照
1955年,堡子村的“男女同工同酬”经验被收录在毛泽东同志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他还亲自题写了“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的批示。1958年,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再次肯定了堡子村妇女的贡献,指出“妇女能顶半边天”。
▲ 毛泽东同志为堡子村“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题写的批示
从此,“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堡子村也成为了“半边天”文化的发源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女性追求平等与自由。
▲ 位于堡子村的半边天文化广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堡子村的巾帼故事仍在续写。在“半边天”文化的影响下,妇女们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还在乡村治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贡献。
“妇女能顶半边天”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代又一代女性用奋斗书写的壮丽史诗。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向所有为平等与发展不懈奋斗的女性致敬!
来源:贵阳网
一审(校):肖秀芳
二审(校):罗建普
三审(校):罗 胤
签发:罗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