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让“科技之花”结更多“产业之果”

大皖新闻讯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认为,近年来,我国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他建议,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同时完善支持重大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建议,要强化央地科技创新联动,健全部省会商机制,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支持合肥、武汉等创新资源集聚度高的城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重要科技前沿领域和新兴创新要素汇聚地,形成创新增长级,产出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

另外,统筹布局交叉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配套设施建设,健全重大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机制。“基础研究型设施采取节点目标制进行考核管理,给予稳定长期运行经费支持。”而与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穆可发还认为,要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风险共担的现代科技金融生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加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各地发展壮大政府科技基金。”同时,要健全容错机制,允许国有创投机构设定更高风险容忍度,投长期、投硬科技。开发与重大科技攻关相适配的科技保险产品,分散重大技术攻关风险。

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穆可发还关注“三农问题”。他说,乡村振兴应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则是突破口。对此,穆可发建议,要根据污染成因深入开展水体溯源调查,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扩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范围,从而让农村水环境不断得到提升。

穆可发建议,要根据山区、丘陵、平原地区等不同地貌特征,城镇、郊区、边远地区等不同条件,分区分类确定适用有效的治理模式,“优选成熟稳定、实用低耗的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化处理方式。”同时,要按照“内源与外源同治、岸线与水体兼顾、治理与修复结合”的路径,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和服务业废水等系统治理,强化治理措施衔接整合,从源头减少农村水体污染。

穆可发建议,还要逐步建立定期清淤、监测、保洁等机制,建设地表水污染防治智慧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农村黑臭水体水质变化情况,形成农村黑臭水体闭环管护机制。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村生产经营者和农村居民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合理利用水体资源,引导各地整合盘活可利用的坑塘资源及沿岸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建立水环境治理+水体管护+生态养殖的长效治理模式。”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刘旸

编辑 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