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韩国外长赵兑烈的一番表态让中韩关系瞬间紧张了不少。
他在会上公开表示,韩中关系与韩美同盟“无法对等”,并且直白地指出,韩美同盟对韩国来说更加重要。
这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不少关注。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2月26日),他又在韩国国会表示:“韩政府将持续维护好韩中关系,确保双边关系发展不受两国国民感情恶化的影响。”
虽然他可能只是试图强调韩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但这种太过直接的措辞,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刺耳。
对此,我国作何回应?
韩外长言论引发争议,中方给出灵活回应
在国际场合公开强调“韩中关系不及韩美同盟重要”,这无疑是一种强烈的表态。
作为美国的长期盟友,韩国的外交政策传统上强调与美国的军事和安全合作,赵兑烈的发言也反映了这一逻辑。
然而,直白表达韩中关系的次等定位,难免被解读为对中国的不尊重。
这番言论实际上打破了韩国长期在中美之间谋求外交平衡的微妙位置。
针对此事,中方表现出相当的克制。
中国驻韩大使戴兵并未直接评论赵兑烈言论的内容,而是以高情商的方式,将问题指向韩国国内“反华势力”的炒作。
他批评有势力借所谓“中国干涉韩国选举”的话题煽动反华情绪,并明确指出这类声音只是“极少数”,无法代表韩国社会的主流观点。
此外,戴兵还重申了中方对中韩关系的看法——“如今的中韩两国,有一千条理由把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关系搞坏”。
简单的话语展现了中方的立场,既警惕韩国国内的反华情绪,又没有让韩国政府陷入外交僵局。这种灵活且务实的回应,展现了中国外交自信且成熟的一面。
中韩关系的“千条理由”
尽管此次争议中暴露了双方的分歧,但中韩关系的纽带依旧坚实。中国驻韩大使在发言中提到的“千条理由”,尤为凸显两国关系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地区安全到文化交流,稳定的中韩关系对双方都有重要价值。
中韩双边经贸关系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压舱石。
2023年,中韩贸易总额仍维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的高水平。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韩国向中国出口的核心商品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化工、汽车和电池等领域。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韩国不可能完全与中国“脱钩”。
例如,三星和SK海力士等韩国科技巨头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仅支撑了韩国科技产业的增长,也为中国的高端制造和消费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也受益于与韩国的技术合作。在显示器、存储芯片和电动汽车电池领域,韩国企业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这些产品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因此,在经济互补性强的背景下,两国的合作基础依然稳固。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韩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朝鲜半岛局势上,韩国有赖于中方作为关键调停者维持半岛稳定,而中国则需要韩国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扮演建设性角色。类似的议题使得双方在安全合作上具有不可或缺性。
此外,东亚地区的合作框架也离不开中韩的推动力。无论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进一步落实,还是其他区域经济合作,中韩的协作对于推动东亚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中韩娱乐文化领域的紧密联系为两国关系奠定了社会层面的基础。尽管两国曾因外部政治议题造成影视作品输出受阻,但韩流仍在中国持续升温。同时,大批韩国留学生在中国求学,中国游客也曾是韩国旅游业的中坚力量。这种深厚的民间交流,不仅对经济有贡献,更使两国普通民众在彼此之间维持积极的好感。
未来关系: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受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影响,韩国在外交上频繁被迫选择立场,这使得中韩关系面临越来越多的潜在挑战。
比如,韩国在高科技领域屈从于美国的压力,部分限制对华核心技术出口,以及关于“萨德事件”导致中韩关系一度受挫的背景,都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挑战之中也蕴含机遇。韩国并未完全倒向美国的阵营,而是在包括经济和安全领域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对于中方而言,这种外交弹性仍然是一种可加以利用的空间。
只要中韩关系能够继续在经贸、文化等更广泛领域深化合作,两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共同发展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
结语
中韩关系是地区稳定的重要支柱,尽管韩外长的言论一度为双边关系增添杂音,但中国驻韩大使的灵活表态,为调整和缓和局势注入了建设性动力。在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当下,中韩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国不仅需要在贸易、技术、安全等战略领域继续合作,更应以务实态度处理分歧,避免短期动荡影响长远利益。中韩关系,有“千条理由”去搞好,关键就在于双方能否在复杂环境中找到利益共赢的最佳方式。
参考资料
新京报《韩美外长在慕安会期间举行会谈 讨论多个议题》
新华社《“2025-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慕尼黑举办》
央视新闻《外交部:推动中韩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