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华区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汇聚人才赋能社区治理”“书记领办”项目,通过做好人才召集、做优平台建设、做实效能发挥、做细服务保障,挖掘培育了一批社区“能人”“达人”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制定方案,推动领办项目“稳扎稳打”。以“双整双化”提升工作为契机,制定印发《关于在社区开展治理人才召集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人才范畴、工作步骤、工作机制等内容进行规范,以解决社区问题、呼应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引导社区治理人才发挥专业、技能等方面优势特长,在居民议事协商、矛盾纠纷调处、社区文明生活等方面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发布召集令,实现全域人才“一呼百应”。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在社区各类自治组织、文艺团队、社会组织、商户企业及居民群众中发布治理人才召集公告,广泛动员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社区治理人才积极到社区登记。同时,结合报到工作、志愿服务及日常工作中了解掌握情况开展“定向”召集,将党员群众中威望高、有公信力、愿意参与社区治理的人员纳入社区治理人才队伍中。截至目前,持续发布“招募令”284次,招募到涵盖物业工作者、快递小哥、热心居民群众等多个领域的社区治理人才。
搭建数据库,推进人才队伍“才尽其用”。全覆盖摸排招募的社区治理人才信息,收集梳理年龄、职业、特长、长期活动区域、个人意愿等信息,结合治理人才专业技能、个人意愿和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等实际,以分类登记造册的形式建立社区治理“达人数据库”。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人才队伍共119支,进一步充实社区治理队伍。如,护国街道根据数据库中的专业分类,组建了由78名医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特长生”组成的6支“护”动楼宇街区志愿服务队,在推进社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挖掘民间自发组织,为基层治理“接地气”。坚决贯彻“挖掘好、组织好、教育好、团结好民间自发组织”的工作理念,引导民间自发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促成功能转型升级。如,成立黑林铺街道“社会创新组织服务与指导中心”,孵化并培育西城社区“红袖套”群防群治巡逻队、昆明We乐哺育支持团队、银发志愿护林队等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自发组织,在加强文化建设和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服务群众和治理工作不再一家唱“独角戏”,实现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基层治理“增活力”。围绕社会组织培育各个环节,打造“鹌鹑计划”、需求内参推进会、共益私董会、社会影响力公益论坛、细胞充能、社治讲武堂、社治星计划7个品牌项目,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如,积极孵化“红云街道爱悦共创会”和“红云街道青暮共创会”两个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妈妈志愿者共同开展“社区儿童地图游戏”和“儿童友好空间优化”项目,为孩子们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吸引辖区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助力儿童友好社区营造。
建强“兼职委员制”,为基层治理“拓格局”。吸纳10个街道287家成员单位、80个社区486家成员单位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共驻共建大局,组建理论宣讲、公共卫生、科普宣传、政策解读等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社区“微自治”。如,莲华街道引导114名“双报到”的党员在蓝花楹文化艺术节期间,值守现场,服务群众,打破传统单一部门管理局限,建立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格局。
建立积分兑换机制,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积分兑换”机制,以社区基金、慈善超市为支撑,打造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中心,在兑换中心,社区治理人才可以认领绿地认养、结对帮扶、楼道彩绘、社情民意收集等活动,通过“服务换积分、积分兑权益”的方式实现志愿服务由“单向付出”变为奉献、积分、回报的良性循环。如,丰宁街道组织虹山中路社区治理人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6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数达1400人次,开展集中积分兑换3次,向志愿者提供价值1万余元的积分兑换权益。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厚植基层治理“人才沃土”。依托区位、教育、产业等方面优势,举办“青年人才五华体验行”“青年人才说”“青年夜校”等系列活动,主动把社区治理人才和大学生青年人才“请进来”,常态化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如,指导团区委开展“微光计划”,选派云南大学等6所高校96名优秀大学生深入10个街道89个社区进行兼职锻炼,为青年人才提供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学习基层经验、体验基层经验的平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街道、社区工作开展提供人力、脑力支持,为社区治理队伍储备潜在力量。
建立项目化服务机制,铸就基层治理“精准引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兼职委员成员单位的专业知识、人才以及资源优势,实行项目化运作模式,通过收集社区及居民需求清单,“量身定制”服务项目,并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督导,及时发现问题纠错矫偏,确保项目规范运营和有序开展,实现项目实施系统化、科学化。如,华山街道联合云朵社工启动“共创合伙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项目,聘任2批“共创合伙人”,精准定位辖区老年人,引进“华山飞镖运动健康共融空间”“留住光阴岁月·打造最美夕阳红”等文化活动项目,为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增添了新色彩。
建立网格通讯平台,打造社情民意“集散点”。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社区一级的网格情况通讯平台,常态化收集居民群众关于社区服务治理的需求和建议,由社区治理人才队伍解决,不能解决的,将问题反馈到社区党组织,实现对社情民意的集中和散发,帮助解决居民群众“烦心事”“揪心事”,回应群众关切。如,龙翔街道发挥骑手走街串巷、上楼入户的优势,吸收12名外卖小哥作为社区网格通讯员,在走街串巷中及时发现并上报各类风险隐患26次、矛盾纠纷6起、环境脏乱差等问题50次。经联络员核实信息后,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和介入调解,确保社区居民的生活安全有序、和谐稳定。
建立治理开放空间,打造人才服务“大本营”。有效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职工之家等阵地资源,向人才队伍提供活动所需的设施、场地,积极推动治理人才进社区进网格驻点服务。如,大观街道联合云南旅游图书馆建立城市阅读空间,为人才队伍免费开放,开展阅读分享、学习沙龙等公益活动285场,累计受众达1万余人;西翥街道整合沙朗文创园、街道党校、大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乡村振兴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资源,建设综合性人才就业创业基地,引导社区创业达人、乡村CEO等师资力量,为辖区居民群众授课14次,受众达1200余人。
建立红色暖心驿站,打造治理人才“休息区”。积极打造“红色驿站”暖心平台,为居民群众和社区治理人才提供休息站点,将“红色驿站”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鼓励居民在享受服务的同时,积极“反哺”社区。如,普吉街道在吾悦广场打造集志愿服务、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红房子”工作驿站,提供了应急救助、医疗服务、社会公益联络、社情民意收集等20余项暖心服务,并组织社区治理人才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0余次,清理乱堆乱放、小广告等100余处,劝止劝离乱摆乱卖、乱停乱放行为200余次。
来源 | 区委组织部
编辑 | 胡韦弦
编审 | 孙啸武 崔志超
终审 | 卢婵 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