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深知知识产权就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激励文化创新发展。”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应邀听取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检察院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后有感而发。
过去一年,亭湖区检察院着力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知·我行”知识产权特色品牌,聚焦电商直播新兴行业,建立“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基地”,定期开展普法系列直播。同时设立企业风险化解机制,及时向涉案企业制发法律风险提示函,帮助企业堵住漏洞,防患于未然。
迎法治春风,启发展新程。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关注到,各地司法机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依法平等保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运用法治方式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成效显著。
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
“近年来,检察机关为助力经济发展、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连祥对山东省检察机关助推企业发展的各项举措给予充分肯定。
李连祥表示,他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和现实挑战,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亟须司法机关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为切实回应代表委员关切之事,2024年以来,山东省检察机关迅速行动,深入实地走访调研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以及重大项目建设企业,累计走访2341家。其间,与企业家及协会商会负责人开展座谈调研498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159条,梳理出企业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山东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积极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为企业纾困解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法治是发展的重要保障。过去一年,各地司法机关对各类经营主体坚持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平等、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平等、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平等,统一司法尺度和司法标准,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各类企业共生共赢。
履职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合力超市集团董事长李德祥通过调研视察、听取报告等方式,对人民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了解颇多。
去年,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与金融监管部门会签会议纪要,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贵州法院充分发挥破产审判作用,成功重整39家企业,力促“僵尸企业”及时出清、困境企业重整脱困;秉承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开展司法助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专项行动,灵活采取“活封活扣”等方式,让更多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健康发展。
“过去一年,贵州法院聚焦民营企业关切,探索构建集企业经营风险防范、纠纷化解、法律救济为一体的全链条工作机制,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李德祥说道。
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检察机关聚焦创新,从保护创新到创新履职,不论是服务企业还是聚焦民生,都是实打实地用心。”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迪说。
2024年,周迪作为特约检察员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多次参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检察院的调研座谈活动,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对检察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维权难”“赔偿难”等问题,检察机关通过全链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开展司法实务沙龙、检察官普法团“送法进企业”等活动,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针对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食药安全、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民生问题,积极开展公益诉讼,助力社会治理。
企业作为市场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很大。近年来,司法机关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利。
2024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150件360余人。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指导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办理了一批涉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案件。
人民法院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推进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专门化、管辖集中化、程序集约化、人员专业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目前,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部门为牵引、4个知识产权法院为示范、30个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为重点、各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部门为支撑的专业化审判格局已经形成。全国具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达到558家,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进一步优化。
“过去一年,河北法院注重对版权、专利、商标的保护,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翰鼎雕塑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高英坡在履职过程中发现,仅河北省曲阳县就有10多万名石雕行业从业人员,一线技术人员艰辛创作的作品在公开后难免被抄袭。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保定市两级人民法院精准对接司法服务,定期走访雕刻、定瓷等技艺传承人,详细介绍法院在保护非遗方面的举措,普及法律知识,把法律风险预防在前端。
综合施治提升涉企办案质效
“检察机关聚焦海岛民生,服务海岛基层群众,护航海岛旅游发展,切实让我感受到了司法为民的诚意与实效。”前不久,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谢丽对前来走访的检察官说。
2024年,谢丽多次应邀到舟山市检察机关参加公开听证、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对检察履职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名来自文旅行业的基层人大代表,谢丽在调研中发现,网约房作为新兴住宿业态存在监管盲区,亟待规范。她希望检察机关继续秉持“监督促发展”的理念,深化“检察+”模式,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推动立法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厘清平台、房东、入住人法律责任;推动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底数,严打违法行为;加强经营者法律培训,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护航行业健康发展,为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共梳理排查出涉企刑事“挂案”2900余件,清理2390余件,清理率81%。全国检察机关对2020年以来已经判决生效,且被害人为公司企业的经济犯罪案件刑事裁判涉财产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提出书面纠正意见3280余件,提出检察建议280余件,经检察监督推动执行案件1300件6.46亿余元。
在一线走访调研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长东深刻感受到人民法院在服务创新驱动中付出的努力。
“我身处制造业大市佛山,当地法院持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十大重点工作,积极与公安、检察机关等共建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绿色通道’,构建氢能产业链法律保护机制,设立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李长东说。
李长东表示,希望人民法院持续抓实“公正与效率”,充分发挥保全措施、先行判决、惩罚性赔偿等机制效能,依托司法大数据分析和数字模型服务应用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质效,以公正高效司法保护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编辑|韩玉婷 朱婵婵 岳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