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备受鼓舞。他用村里的变化故事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我们德胜村原先是个人口流失的‘空心村’,外出务工人员占30%。但是经过我们近些年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已经从30%降至1%,大小老板从十多个人涨到400多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杨恒俊自豪地介绍说,当前德胜村有600多户居民、2400余人,形成了以70后为主体的农技师团队,以80后为中坚的干部队伍,以90后、00后为主导的市场经营能手,“连在国外留学多年的年轻人也选择回村创业,大量年轻人都回来了!”
“要留得住人才,离不开在产业升级、环境治理和文明善治三大方面下功夫。”产业升级,具体就是把特色产业文章做好做大,在线上打响“德胜村”农产品品牌,在线下建设产业载体,深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力争全村年总产值突破6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6万元。
他还介绍,随着年轻人回村创业,服装加工、儿童安全座椅、不锈钢泵阀等产业应运而生。老年人则专注于农业,在打造有机粮食和有机养殖业的基地工作。“他们月工资四五千元,还有一些其他收入,生活成本低,过得不比城里差。”杨恒俊说。
环境整治也是德胜村的工作重点,经过拆水坝、雨污分流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活水环村、清水映村”的景象,河水清澈得能在倒影中看见河边的房子。村里修了宽阔的道路,种上桂花树、紫薇树、香樟树等各式绿化树木,形成了“人在景中行,车在林中走”的生态美景。
“没有文化的村是没有活力的村。”杨恒俊认为,生活要富裕,精神更要富足。德胜村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10公里长的生态文化长廊,通过道德讲堂、舞龙灯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让村庄焕发出崭新活力,积极响应“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目标。
近年来,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从人口流失严重的“空心村”,蜕变成为留得住人才、办得好产业的富裕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强村之路。
他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德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新篇章贡献更多基层力量,为江苏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走在前列而不断奋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夕悦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