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五组60-70岁的30多人,70-80岁的30多人,80岁以上的10多人。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60多岁的都还要种地,附近打零工;70多岁的可以做好田间管理,儿子要回来负责耕种收;80多岁的基本就只能是在家磨日子。访问得知,80多岁的人即便行动不那么自如,只要可以自理的,没有和儿子一起居住的。对于80多岁的人来说,他们的孩子60多岁,也长期在家生活了,即便如此,没有一起生活。
80多岁的老人,最后一代分家者
所在县是计划生育示范县,所以六七十岁的人基本就是一儿一女或者一个儿子为主,少数双女户。80多岁的人生育期还没有实施计划生育,都生的比较多。他们就会在子女成家后实施分家方式,也就是儿子们单独过日子,老人则和小儿子一起过。所以,首先是分家出去的儿子们,老人和他们是一个生活单元、财产单元都不同的,这些儿子就只有老人生病时和小儿子一起平摊费用。或者逢年过节给父母买点礼物,更多也是女儿在买。老人和小儿子,就存在代际差,就会存在生活习惯等不同,不愿意一个锅灶吃饭,财务上也没有完全一起。所以,看似是没有分家,对于老人而言,所有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分家的,这样才能保障儿子们不会觉得自己偏心某一个人,就会在儿子们轮流养老时,没有人不参与。所以,对于这一代人而言,家庭养老的内涵就是兜底性的,一是老人身体不舒服时得到照看,二是老人不能自理时得到照料。家庭养老是物质本身为主。
六七十岁的老人,分而不离者
六七十岁的老人,很多就是计划生育影响了,属于独子养老,一个儿子,就不会分家。但是从老人和子女的居住来看,很多孩子是长期务工,进城买房的,所以,生活单元是城乡两个独立的。从财产来看,老人在家负责种地,一般收入也归老人,子女在外务工,财务自收自支。从结构来看,没有分家胜似分家,这也会被我们理解为家庭核心化,老人似乎被溢出了,不在家庭之内了。但是访谈对象们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很有意思。一个核心观念是家庭是在城乡之间撑开的,绵延的,如子女虽然进城,但是农忙、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儿子一家人都要回来村里过年。在生活上,不会说感觉到家庭的城乡分布带来情感的淡漠,大家还在一起有共同的生活。从财务来说,老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和子女是分开的,因为麦收的钱,老人的主要消费用于给孙代发红包、替儿子走人情随份子,钱没有花在自己身上。老人种植的菜、粮食会给城里的孩子送。所以,从老人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到外在的核心化的家庭,实际上是三代家庭,老人把自己的家庭成员界定为儿子儿媳和孙子女,实际上的生活、财务也是一体支配的。所以,外在的分开过没有影响老年人的家庭观念。这样的家庭给予老人的养老,就是有情感互动、生活互动、财务互动等等的。
我们过去对家庭的功能化理解是理解了家庭的形而不是家庭的神,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家两制、三制等,家庭就是破碎的,对于家庭养老就是悲观叙事的。但是从老人的主体视角来看,家庭养老重在于家庭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如隔代抚育的参与、给子女输送粮油蔬菜、替子女走人情(而不是自己),自己发挥着作用。子女的情感反馈、生活互动就会满足老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农村的地老人自己种,自己卖,低成本生活,没有经济压力。家庭中自己就是奉献者而不是负担者。于老人自己而言,这是高质量的家庭养老,而恰恰现在的基础设施和通讯技术带来了城乡之间的家撑开也紧密,老人没有感觉到在家庭之外。而到了自己动不了的时候,养儿防老的厚重观念下,理直气壮接受子女养老,没有问题。所以,老人从不曾被溢出家庭。其本身就是低资源需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