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10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外交主题记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王毅第11次作为外长在全国两会期间出席记者会,为国际社会观察和理解中国外交提供了重要窗口。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王毅在87分钟的时间里回答了23个中外记者提出的问题,虽然整体时长相较去年略微缩短,但回应的问题还多了两个,不仅信息量大,覆盖的议题范围也十分广泛。
在整场记者会中,一些“高频词”多次出现,比如“合作”“全球南方”“稳定”“开放”“平等”“多边”等,它们清晰勾勒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立体图景与价值理念,凸显出中国外交如何在动荡变革中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正能量”。
“全球南方”成全场“最亮关键词”
“风从南方起,潮自南方来,全球南方卓然壮大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标志”“要让世界稳下来、好起来,全球南方是关键”“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在今年的外长记者会上,“全球南方”无疑成为全场最“吸睛”的关键词之一。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整场记者会上,“全球南方”一词被提及24次,23个问答中,有至少8个都与“全球南方”有关。
印尼国家广播电台记者提问,“世界越不稳定、不确定,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就越容易沦为牺牲品。您认为当前形势下,全球南方国家应当如何维护自身利益?”
“全球南方要自强”“全球南方要团结”“全球南方要发展”,王毅对此这样回答说,如今的全球南方,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了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已经成为维护国际和平、带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世界百年大变局下,东西南北关系出现此消彼长的历史性变化。展望未来,要让世界稳下来、好起来,全球南方是关键。
他表示,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因为我们有着反殖反霸的共同历史、也有着共同发展振兴的共同使命。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一道,谱写人类发展的历史新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格局,也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不仅坚定不移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也基于自身现代化经验为全球南方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推动“南南合作”翻开新篇章。
与“全球南方”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也贯穿了记者会全程。《环球时报》记者统计,在87分钟内,“命运共同体”一共被提及10次。
“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行列。”王毅表示,还有100多个国家支持“三大全球倡议”,更有超过3/4的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历史将证明,只有心怀‘大家’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宋微认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作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她举例称,“一方面,在全球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三大全球倡议’,为全球注入发展资源,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瓶颈、促进民生改善;另一方面,中国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并打造进博会、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拉动全球南方国家对华出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世界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中国坚持把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这是中国能持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的根本原因。”宋微表示。
对美国的“五连问”,释放出哪些信息?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的一连串动作让中美大国关系的未来受到更多关注。《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全场23个问题中,有8个问题直接提到了美国,还有至少3个问题的回答中,中方不点名地批评了美国近期的所作所为。
“特朗普重返白宫不久,就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与此同时,他也表示希望同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相比,中方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与特朗普政府打交道的方式将有何不同?”关于中美关系,路透社记者问得很直接。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王毅回答得也很清楚,相互尊重是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前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幻想一边对华打压遏制,一边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这种“两面人”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双边关系的稳定,也无法建立起彼此的互信。
他更发出了对美国的“五连问”:“美国应该复盘一下,你们从这些年的关税战、贸易战中得到了什么?贸易逆差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通胀是好转了,还是恶化了?民众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中美经贸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如果选择合作,将实现互利共赢;如果一味施压,中国必将坚决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涉美问题中,不仅有关税、台湾、对华科技打压等与中美关系直接相关的内容,还涉及俄美关系和美国对中东、拉美、亚洲等地区态度对中国产生的间接影响。
比如,俄罗斯塔斯社的记者就关注俄美开展对话会不会影响中俄战略协作?对此,王毅强调,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中俄友好的历史逻辑不变,内生动力不减。一个成熟、坚韧、稳定的中俄关系,不会因一时一事而变,更不会受第三方干扰,是动荡世界中的恒量,而不是地缘博弈里的变量。
巴西记者提问称,拉美多国受到美国“与中国保持距离”的威胁,中方会如何应对?对此,王毅回答,“拉美人民要建设的,是自己的家园,不是别人的后院;拉美国家所期待的,是独立自主,不是门罗主义。”他表示,中拉合作是南南合作,只有相互支持,没有地缘算计。中方从不寻求势力范围,也不针对任何一方。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记者会上的问答可以看出,华盛顿所推行的“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不稳定和紧张局势,而中国则始终倡导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主张合作共赢,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相信越来越多国家将意识到,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将为动荡中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41次“合作”,18次“稳定”……它们意味着什么?
还有一些关键词也在7日的记者会上高频次出现:“合作”41次,“稳定”18次,“开放”14次,“平等”11次,“互利”7次,“多边”6次。多名外交和国际事务领域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些高频词清晰地折射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
“有观点认为,当前国际秩序正处在二战以来最危险的时刻,联合国的作用和权威受到削弱。请问中方认为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一局面?中国将发挥什么作用?”《环球时报》在记者会现场这样向王毅提问道。
对此,王毅回答说,单边主义抬头,强权政治泛滥,有的国家对联合国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质疑,但中方认为,矛盾越是复杂,越要突出联合国的重要地位;挑战越是紧迫,越要维护联合国的应有权威。
王毅表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不能谁“胳膊粗”、“拳头大”,谁就说了算。要恪守多边主义的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包容协作取代集团对抗,以“大团结”破除“小圈子”。“大国尤其要带头讲诚信、讲法治,反对双重标准和选择性适用,更不应欺行霸市、巧取豪夺。”
李海东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个别国家热衷于搞集团政治,搞出形形色色的“伪多边主义”,假借多边主义之名挑动集团对抗,制造分裂冲突,这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违背了多边主义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在此背景下,中国强调并巩固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和突出作用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推动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正成为引导全球走向更加稳定、繁荣和公正的关键力量。
外界舆论也注意到了中方在外长记者会上释放出的“合作”与“开放”的信号。香港《南华早报》分析称,虽然王毅在记者会上多次批评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打压,但同时也强调,“中美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广阔合作空间,可以成为伙伴,相互成就,共同繁荣。”
除此之外,王毅还强调,“我们将营造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持续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让负面清单越来越短、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让中国始终是国际合作的‘首选项’。”他更以最近火爆全球的DeepSeek为例表示,“科学技术不应成为编织铁幕的工具,而应当是普惠共享的财富”。
今年两会期间,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超300家中国科技企业集体亮相,与全球业界分享中国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英国科技分析师杰夫·罗宾逊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一个贸易大棒不断被挥舞、限制取代合作的时代,世界看到的是DeepSeek在坚持开源,以及中国科技企业不断展示开放姿态。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外长记者会在世界形势发生剧烈变化、不确定性高企的背景下举行。在这一场合,中国向世界释放出稳定的建设性声音,为全球治理和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了“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珍贵。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白云怡 赵觉珵 陈子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