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教育的基本逻辑已从培养“能学人所长的人才”,变为拔尖创新人才

2025年全国两会正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告诉九派新闻,今年他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问题。

图片

倪闽景。图/中国政协网

倪闽景认为,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我国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模仿追赶”,教育的基本逻辑就是要培养“能学人所长的人才”,因此通过统一的课程教学和招生考试,选拔出那些能考高分者——具有极强学习能力的人,来重点培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策略成本很低,效果很好,支撑起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的“追赶型”快速发展。但是,当我国发展到当前的规模和程度时,靠学别人模仿别人已经很难拉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度依靠“创新驱动”,因此“为创新而学”成为教育的新逻辑,而创新需要依靠每一个孩子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在未来涌现拔尖创新人才。

“事实反复证明,伟大的创新发现从来不能被计划,一个人在做出重大发现并被人认可之前,就是一个普通人。那些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有的很聪明,有的看上去笨笨的,希望在儿童时代就能把所谓的天才挑选出来集中力量培养的方法,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上从来就是不靠谱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重在创新生态的建设。”他说。

倪闽景强调,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要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人类共同发展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双重价值;在科学教育质量评价上,要从过度注重知识和考试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要改变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更加注重以多样化为导向的教学;在科学教师专业成长上,要克服单纯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倾向,更加注重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在科学教育管理方式上,要从依靠行政手段发文件做规划,转向更加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

基于上述观点,倪闽景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是国家要降低课程标准中统一要求的知识内容,突出核心素养,增强选择性。目前课程标准内容太多,要求太高,绝大多数孩子为了完成这个统一规定的学习内容已经精疲力竭,根本谈不上个性兴趣。只有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后,还有余力去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开展项目化学习,且上不封顶,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二是课程标准要加强动手实验的要求。拔尖创新需要行动力,而唯有实验是科学课最应该有的样子。提升实验室器材的品质标准,每一所学校都要建设至少一个有特色的创新实验室。开展科学老师实验能力提升工程,把动手实验作为科学课堂考核的基本要求。在每年春晚,增加实验达人进行科学实验表演的环节,让科学实验深入人心。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科创类培训机构,只要以动手实践类为主的社会力量培训,就应该鼓励,每年对质量高、效果好的培训机构进行奖励。

四是取消科技类竞赛的白名单制度。科创比赛活动是激发孩子们科创活动最好的方式,只要明确不允许向学生收费(包括变相收费),就应该积极支持,让全社会都能提供孩子们更多的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以带动学校、家庭和孩子们参加科创活动的积极性。

五是落实科学副校长要求,形成科学副校长指导意见,对优秀的科学副校长进行表彰。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普及率并不高,配了科学副校长的学校,往往也很少能发挥具体的作用,需要有好的真实案例来引领。

六是在发达地区首先取消中考,取消高中阶段普职分流,强化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元素,拿出一个学期来让每个高中生初步掌握一项职业技能。高职采取注册入学,职业本科以考察技能为主。优质普通高校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在达到一定高考分数要求的基础上,以综合素质面试成绩录取。

七是树立人人都是科学教育工作者、处处都有科学教育资源的理念。一方面要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引进更多国外优秀科学课程教材,供教师参考;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全体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所有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科学精神和方法。科学教育资源确实存在区域和校际不均衡的情况,但如果正确理解科学教育,那么处处都充满了科学教育的资源,关键在于学校的想象力,在于教师把环境转化为学习资源的能力水平。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李杨 北京报道

编辑 任卓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