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作为女性重要生理器官,其健康状况影响着女性生活质量与整体健康。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聚焦乳腺健康话题。
话题:三八妇女节解码乳腺健康
常见乳腺疾病类型
乳腺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炎和乳腺癌。乳腺增生多因内分泌失调,表现为乳房疼痛、肿块,疼痛随月经周期变化。乳腺纤维瘤是良性肿瘤,边界清晰、质地硬、可推动,多见于年轻女性。乳腺炎常见于哺乳期,由乳汁淤积和细菌感染引发,症状有乳房红肿、疼痛、发热。乳腺癌则是严重的恶性肿瘤,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会出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症状。
乳腺疾病发病原因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失衡是乳腺疾病重要诱因。长期内分泌紊乱,如长期服用含激素保健品、避孕药,会干扰乳腺正常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习惯与乳腺疾病相关。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缺乏运动、过度肥胖会影响雌激素代谢;吸烟、酗酒也危害乳腺健康。
遗传因素:乳腺癌有遗传倾向。家族中尤其是一级亲属患乳腺癌,个体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乳腺疾病症状表现
乳房肿块:是常见症状。乳腺增生肿块多双侧多发、大小不一、质地软、伴疼痛;乳腺纤维瘤肿块多单发、边界清、质地坚韧、无痛;乳腺癌肿块早期多单发、无痛、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乳房疼痛:疼痛多样,如胀痛、刺痛、隐痛。乳腺增生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乳腺炎疼痛剧烈,伴红肿热痛;乳腺癌早期多无明显疼痛,少数有隐痛或刺痛。
乳头溢液:非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需重视。溢液颜色多样,淡黄色可能与乳腺增生有关,血性则可能是乳腺癌或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信号。
乳房皮肤改变:乳腺癌可能致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酒窝征,皮肤红肿、破溃也可能与乳腺疾病相关。
乳腺疾病检查方法
乳腺自查:女性自我检测乳腺健康的重要方式。建议每月月经结束后一周左右自查。面对镜子观察乳房外观是否对称,有无皮肤红肿、凹陷、乳头溢液;再用手指指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从乳房外围向乳头触摸,检查有无肿块、结节。
医生触诊:就诊时医生通过触诊初步判断乳房有无异常,检查肿块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乳腺超声检查:无创、经济且常用,尤其适用于年轻女性和哺乳期女性,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结构,发现肿块、结节,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乳腺 X 线检查(钼靶):40 岁以上女性重要筛查手段,能发现早期乳腺癌,对微小钙化灶检测有优势,但有辐射,不宜频繁检查。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病变敏感度高,适用于病变性质难确定、乳腺癌患者术前评估等,但费用高、检查时间长
乳腺疾病治疗手段
乳腺增生:症状轻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压力即可。症状明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中药调理或调节内分泌药物治疗。
乳腺纤维瘤:较小且无症状、生长缓慢的纤维瘤可定期观察。若纤维瘤直径超 2cm、生长迅速或患者有手术意愿,可手术切除。
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早期可通过热敷、按摩促进乳汁排出缓解症状。若形成脓肿,则需切开引流,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乳腺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病理类型、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手术是主要手段,有乳房全切术和保乳手术;化疗用化学药物杀癌细胞;放疗用放射线照射肿瘤部位;内分泌治疗针对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癌细胞生长;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特定靶点精准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
乳腺疾病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每天 7 - 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也可做些哑铃操等力量训练。饮食上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少吃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乳腺健康。可通过听舒缓音乐、旅游、和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定期体检:20 - 39 岁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0 岁及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女性,适当增加检查频率,遵医嘱检查。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促进乳腺管通畅,减少乳汁淤积,降低乳腺炎风险,还能调节激素水平,减少雌激素对乳腺组织刺激,降低乳腺癌发病几率,建议母乳喂养不少于 6 个月。
免 责 声 明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大 医 生 介 绍
叶 松 青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大 医 生 介 绍
王 瑞 娟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教学主任,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乳腺肿瘤微无创分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