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陈岩鹏 两会报道
“中医药的根在传统,但未来在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是突破发展瓶颈、走向国际化的关键路径。”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相君聚焦中医药行业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带来了《加快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议。他指出,当前中医药数智化已迈出坚实步伐,但数据孤岛、技术落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仍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近年来,国家接连出台《“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规范(2024版)》等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智能诊疗设备、智慧中药房、数字化质量追溯体系等创新应用逐步落地,为传统中医药注入科技动能。然而,吴相君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设备覆盖率不足、中药研发全链条数智化平台薄弱、跨领域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是行业迈向现代化的“绊脚石”。
三大瓶颈
“中医药数据涉及种植、生产、流通、使用等多个领域和环节,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机构在数据格式、采集规范、术语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推进中医药多源数据融合、标准规范制定和中医药数据平台建设,是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吴相君说。
吴相君调研发现,尽管舌象仪、脉象仪等智能设备已在部分医院应用,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智能诊疗设备配备率较低,有些地区使用纸质病历,数据采集困难,诊疗效率不高。在产业化方面,数智技术与中药研发流程尚未深度适配,从组方优化到临床试验的全链条数智化平台建设相对薄弱;数智技术赋能中药材育种、种植、养殖尚未普及,数字工厂、数字车间建设尚待拓展。
此外,中医药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吴相君表示,随着中医药数智化的推进,对既精通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又熟练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
但现实的问题是,当前既精通中医药理论又掌握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懂中医的不懂代码,懂技术的不通药性——这种割裂必须打破。”吴相君直言。高等院校中医药数智化教育、企事业单位在职数智化技能培训等,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数智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吴相君认为首先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数据平台建设。
“可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逐步建立健全中医药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流通、使用的标准和规范,对中医药全产业链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和区域中医药数据平台,实现中医药数据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吴相君表示,“实行中医药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技术防护,为中医药大数据分析和数智技术应用奠定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在进一步推动数智技术与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合方面,吴相君提出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古籍文献、古代经典名方和名老中医经验方剂的挖掘和整合,为中医药数智化提供支撑。加快建设智能化中药房、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中医药服务。加快推进数智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升研发效率。借助数智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全生命周期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数字工厂、数字车间建设应用,实现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标准化控制。加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数智化进程,提升数智化设备配备率。
吴相君还建议进一步培育壮大中医药数智化人才队伍。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类专业,建立中医药数智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在职中医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定期组织数智化技术培训。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企业引进数智化人才,为中医药数智化注入新活力。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