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姜晓蓉
全国两会进行中,不少热点话题引发关注。
比如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到,近60%的普通高中生是在县中学习,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师资配备,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
图源 视觉中国
县中,需要被看见。作为基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高中是无数乡镇县城孩子走向广阔人生的桥梁。提升县中教育质量,浙江近年来已有不少布局行动,下一步又有哪些期待和新的举措?
01
曾经,县中托举了一批批学生。如何让县中重新能够承担起教育体系中往上流动的角色,一直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主要围绕生源、师资、软硬件条件等维度进行提升治理。
从各地近年来出台的政策看,对口帮扶是较为直接的举措。2022年,浙江公布首批“县中崛起”行动帮扶学校,重点关注的正是山区26县和海岛县的高中,将“激发县中办学活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位于嵊泗列岛上的浙江省嵊泗中学。图源 学校官网
浙江省嵊泗中学,是首批“县中崛起”行动中受帮扶学校之一。2023年3月,杭州学军中学与嵊泗中学正式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学军中学的老师们定期到嵊泗中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比如给高一学生讲职业生涯规划,给高二学生讲选课后的阶段性学习规划,高三学生则是三位一体强基计划的笔试面试技巧等,有时还会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县中崛起”帮扶的重点内容。以杭二中和景宁中学的合作为例,杭二中派遣支教副校长、支教教师到景宁中学工作,景宁中学也会派教师到杭二中跟岗锻炼,两校还有计划地开展线上线下的联合教研、备课活动。“学校一直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去因为缺少专业竞赛教练的指导,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有了杭二中作为外援,学校的竞赛成绩也按下了‘加速键’。”校长夏建民说。
除了名校的定向帮扶,针对山区海岛名优教师“引进难、培育难、留用难”问题,省教育厅建立了定向培养评聘教师机制。例如,率先实施“戴帽下达,人走帽留”机制,设置特级教师、中学正高教师定向评聘计划,有效缓解了以往紧缺岗位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
在以往的政策执行中,很多人认为县中主要特指县域头部的“县一中”,县域第二梯队及以下的高中学校常常被排除在政策重心之外,存在一定的主体局限性。
图源 视觉中国
2024年5月,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二批帮扶名单,更多县域第二梯队高中被纳入帮扶计划,补上了“县中崛起”的重要一环。
02
近年来,经过生源、师资等一系列政策倾斜,部分县中正在步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不过压力仍在。
采访中,不少校长都清楚地知道,县中仅仅依靠外部“输血”并不能真正解决县中未来长远发展的问题,更需要建立自己的“造血”机制。在帮扶期内,县中不仅要从生源、师资等关键问题入手,更要从内部治理体系、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打开视野和格局。有校长早已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并且思考,县中崛起,未来怎么办?
不少县中主动出击。当前,不少县中面临的大难题是,新高考后县中通过学科竞赛、强基计划和三位一体等途径获得高水平大学的招生名额很难。这样的背景下,学科竞赛的重要性被凸显。
2018年8月,浦江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浦阳二小教育集团组织骨干教师到清华大学研学。资料图片
有县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招聘一到两名竞赛教练,再招聘清北等知名高校毕业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自主培养竞赛教练,搭建适合自身的竞赛体系。能看得出来,在“县中崛起”的大背景下,学校对优秀人才的渴求十分迫切。但如何留下这些自主培养的教师,也成为了另一个难题。
今年的两会再次提到“县中振兴”,无疑给县中的校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县中,需要被更多人看见,也需要更多支持。”采访中,不止一位县中校长提到。
在不少专家看来,“县中崛起”不仅仅是个别头部高中清北率、重点高水平大学升学率的回升,更是县域中学教育的整体转型和全面变革,更需要统筹考虑县域普通高中的规模,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县中崛起”带动的更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县域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县中,或许并不一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总有人与它紧密相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