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端零食品牌良品铺子因业绩下滑,董事长兼总经理杨银芬宣布“下课”,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接任。
2.2023年11月,杨银芬上任后启动17年来最大规模降价,最高降幅45%,但降价后业绩仍未改善。
3.然而,良品铺子在降价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并未明显减少,导致盈利能力恶化。
4.除此之外,良品铺子多次卷入食安风波,如配料表造假、食品安全问题等,影响了品牌信任。
5.由于轻资产运营模式,良品铺子在供应链管理和品牌信任方面存在问题,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继“配料表风波”、上市后首次年度亏损后,“高端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宣布董事长兼总经理杨银芬“下课”。
杨银芬是良品铺子联合创始人。2023年11月良品铺子换届时,杨银芬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上任后的杨银芬,在面对赵一鸣、零食很忙等主打低价的量贩零食店时,启动了良品铺子成立1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降价,最高降幅45%。
不过,降价后良品铺子并未交出让人满意的业绩。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净亏2500万元至4000万元,同比大降113.89%至122.22%。
杨银芬的“下课”,更像是为降价这次收效甚微的改革、不及预期的业绩买了单。
接替杨银芬担任董事长的为程虹,现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兼任武汉光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2022年9月开始担任良品铺子董事。
由学界转战商界,程虹能否扭转良品铺子亏损的业绩,目前尚未可知。
“降价”后恶性循环
杨银芬可能不会想到,在良品铺子曾历任董事、副总经理、总经理和副董事长之职的他,会这么快“下课”。
时光回溯到2023年11月,彼时的良品铺子面临着量贩零食品牌的激烈竞争,新兴业态主打的“低价”正大肆瓜分市场份额。从财报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2023年前三季度,良品铺子营收下降14.33%,归母净利润下降33.43%。单看第三季度,良品铺子净利润只有199.8万元,同比下降了97.88%。
在利润暴降的背景下,曾带领公司上市的董事长杨红春黯然下课。
“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杨银芬,甫一上任就发布内部信,直言公司经营已经面临生存问题,“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活得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之后,杨银芬便宣布启动实施17年来首次最大规模降价的改革。“各渠道约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部分产品最高降45%。”
产品大规模降价后,业绩明显承压。2023年四季度,良品铺子归母净利润大降122.91%,录得1102万元的净亏损。全年来看,良品铺子归母净利润为1.80亿元,大跌46.26%。2024年预披露的财报显示,其归母净亏损在2500万元至4000万元之间,下滑113.89%至122.23%。这是良品铺子上市以来交出的首份亏损的年报。
也就是说,杨银芬治下的良品铺子,已经活不下去了。而活不下去的罪魁祸首,应该由“降价”这一策略来承担。在公司业绩恶化之际,良品铺子采取被迫降价的策略,但降价却进一步导致了良品铺子盈利能力的恶化。单纯的降价,将良品铺子推向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细究来看,良品铺子在开启17年来最大规模降价之后,喊出了“降价不降质”的口号。只是良品铺子高估了自身的盈利能力。据了解,良品铺子净利润率最高时也不过5%,到2022年时也还只有3.5%。也就是说,降价的空间并不大。
再者,要“降价不降质”,那只能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端下手。事实上,良品铺子也这么做了。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下降了1.92%,管理费用下降了13.76%,研发费用更是下降了58.92%。
但在良品铺子的“三费”中,2024年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高达11.28亿元,降幅较大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两项加起来还不到3个亿。
换句话说,良品铺子在面对新兴业态主打的“低价”竞争时,也没敢砍营销费用。但是,和盐津铺子、三只松鼠们相比,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率还是不低。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盐津铺子、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率也分别只有12.8%和18%,远不及良品铺子的20.6%。所以,主打“代工和贴牌”、以轻资产运营的良品铺子,降价也卖不动,说明并不全是价格的问题。
而伴随良品铺子业绩下滑的,还有资本的不断减持。2月11日,良品铺子第二大股东达永有限公司因自身资金需求,减持不超过1203万股,不超总股本的3%。据「快马财媒」了解,仅2024年达永有限公司已经多次减持,累计减持超过2000万股。减持后达用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已降至目前19.16%。
除了股东减持外,良品铺子的股价也一路走低。上市五年良品铺子股价最高达87.24元/股(不复权),市值最高350亿元。截至3月7日收盘,良品铺子市值仅剩50.85亿元,蒸发了近300亿元。
多次卷入食安风波
良品铺子走到现在,除了经营策略未见效外,与其供应链管理和消费者间未建立起品牌信任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良品铺子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贴牌代工”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不过,这一模式在减轻成本压力的同时,也放大了弊端。截至2025年3月7日,黑猫投诉App上关于良品铺子的投诉多达3251条,多指向食品内有异物、食品安全不过关、服务态度差、商家拒绝退款等问题。
作为同行,盐津铺子早已实现95%以上的休闲零食使用自有工厂生产,三只松鼠也在2017年就启动建厂了。只有良品铺子还维持着轻资产运营模式。没有建厂,那良品铺子就很难做好品控和供应链管理。虽然良品铺子再三强调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控制体系,但食安问题、造假问题依旧不断。
2024年11月,有打假博主发布视频,称良品铺子售卖的产品配料表涉嫌造假,藕粉掺杂木薯淀粉、酸辣粉中未检测出“粉”。爆料一出,立即引发监管和舆论关注。很快,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管部门发布通告称,已对该事件立案调查,并将依法依规处置。良品铺子也发表声明称,其产品在多批次检验中均合格,并已向监管部门提请立案调查。
但据「快马财媒」了解,良品铺子虽再三强调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控制体系,但供应商还是不断被爆出处罚案件。如其藕粉代工厂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曾因质量问题遭遇过行政处罚,供应商湖北武功记食品有限公司也曾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被初一罚款。
再往前追溯,2016年底,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结果显示,良品铺子在邛崃某店销售的金针菇(香辣味)不合格。2017年,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发现,子公司湖北良品铺子一款原生腰果霉菌超标。
2021年3月,良品铺子陷入“肌肉肠出现蛆虫”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事发后,良品铺子调查、道歉整改。但从当下看,其食安问题还是屡屡被曝出。2022年,有消费者投诉称在良品铺子购买的巴旦木吃出恶心的虫子,在附上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清晰的虫卵。
当前,关于良品铺子食安问题的相关投诉还在进一步增长中。事实上,如果不自建工厂很难完全自主可控控制供应链,控制不了供应链,食品安全问题便会不断涌现出来,也无法建立起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长此以往,良品铺子的竞争力便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