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三重奏”
今年1月,《医师报》评选出2024年“最美眼科医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中心胡运韬教授获“十年匠心”奖。
“匠心精神不仅是对技术的不断钻研,更是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医生需要时间与勤奋的积淀,只有将时间与勤奋结合,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在医学领域有所造诣。”胡运韬说。36年的眼科临床生涯,胡运韬从没停下脚步,一直努力践行着医者仁心的誓言。
仁心为光
在生命至上的信仰中践行“最美”
胡运韬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在附属长征医院实习时亲历的抢救生命一幕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一位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突然窒息、心跳骤停,病房主任立即组织心肺复苏,旋即完成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口对口人工呼吸失效,主任马上对着气管插管做人工呼吸,尽管满嘴沾满鲜血,主任还是一丝不苟地做着人工呼吸动作,最后病人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患者得救了!这生动的一课让胡运韬教授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医生在抢救患者的时候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生命重过一切。
图为在隔离病房的眼科主任胡运韬(左)
优秀前辈的启迪教育在胡运韬心间种下了一颗熠熠生辉的仁心,让他在生命至上的信仰中践行着 “最美” 医者的担当与奉献。1988年,在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上海甲型肝炎(俗称“甲肝”)爆发,他参加了抗疫行动,与患者隔离在一起,在隔离病房他一人管理72张病床,不但圆满完成了医疗任务,还经常帮助护士护理工作;此外,在实习期间,他经常参加夜里急诊手术和抢救病人,废寝忘食,有一次为监护心梗患者,他守在患者床边坐着板凳守了一宿。
2020年新冠疫情初起,在所有防护措施和病情发展特点都不明确的情况下,他作为科主任,第一个代表眼科去一线支援进入隔离病房,“疫情期间的临床就是战场,医生就是战士,战士就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医术为火
在眼科治疗的实践中书写“最美”
胡运韬教授常和年轻医生说:一名医生的养成需要修为和积累,这其中包括人文、知识、科学与技术,也包括经验与认知。“清华医者的气质里要有慈悲的情怀。不卑不亢,厚德沉稳。”
胡运韬擅长复杂眼外伤治疗,凭借其精湛的医术为众多眼外伤患者挽救了视力,让他们重见光明。有一位年轻的严重眼外伤患者,第一次手术不成功,一度面临眼球萎缩甚至摘除眼球的风险,辗转全国多地求医,期盼保住眼睛、能有重见光明的机会,但因为伤势太重,没有医生敢为他进行二次手术,有人告诉他全国能给他做手术的人屈指可数。
在这位患者最绝望无助的时候,终于在胡运韬的门诊听到了肯定的答复:“你还年轻,眼睛放弃太可惜了。”胡运韬为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制定了手术方案,胡运韬和团队进行了近4小时的手术,患者的眼球被成功保住,视网膜成功复位,视力从术前的眼前光感术后达到了0.1。既往还有一位年轻女孩,因眼球破裂伤导致无光感,经过胡运韬团队的精心救治,最后视力恢复到0.2。这些0.1和0.2的数字可能对于一个正常人不算什么,可是对于那些因意外濒临失明的伤眼无比珍贵!
创新为灯
在无人区的探索中定义“最美”
眼睛的功能运转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哪一零部件发生了损坏都会让心灵的窗户蒙尘。脉络膜,就像眼睛里的“营养补给站”和“遮光窗帘”,是一层柔软光滑、具有弹性和富有血管的棕色薄膜,位于“感光底片”视网膜和“白眼球”巩膜之间。脉络膜一旦损伤,视网膜就缺少了附着点,因此脉络膜的损伤修复是视网膜损伤救治的基础。但是关于脉络膜损伤治疗,全球范围内都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胡运韬致力于研究脉络膜撕裂缝合和脉络膜羊膜修复的创新方法,并成功为患者的眼前黑暗带来破晓之光。一个藏族小女孩在骑马时不慎摔下马背,头部着地,眼睛磕到了石头,一只眼球爆裂,没有光感。“在眼科,眼球变得没有光感,等于死一人”,胡运韬表示无光感基本上就是给眼睛判了死刑。来到胡运韬门诊时小姑娘已经受伤半个多月,眼球破裂伴有脉络膜的撕裂。胡运韬依然是毫不犹豫地将小姑娘收住院,并尽快为她实施了脉络膜缝合手术。术后的第6天,缝合复位的脉络膜又因眼压回升被撑开,胡运韬便尝试用羊膜把撕开的间隙重新填上,最终小姑娘伤眼得以部分恢复,八个月之后复查时视力恢复到 0.08,达到了脱盲的标准。
胡运韬在行医生涯中有一个目标:希望在眼科医学上能做里程碑式的技术实现。他说:“这个目标目前还没有实现,但是我觉得目前逐渐接近目标的,就是脉络膜干细胞移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胡运韬在SCI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repair choroidal ischemia”一文,这是国际上第一篇关于脉络膜干细胞移植的文章。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营养来自于脉络膜,很多遗传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都是脉络膜血管萎缩缺血导致的视网膜功能减退。如果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改善好,就有很多视网膜疾病可以得到挽救,而脉络膜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脉络膜的血液循环,在因脉络膜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视网膜疾病上具有应用潜能。这项技术如果能成功实现,将打开眼科治疗学的一扇窗,为视网膜疾病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策略。
来源 | 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 | 韩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