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随着东北地区气温逐渐回暖,全国范围内春耕备耕陆续展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行稳致远,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韩秋香,今年依然将目光聚焦到农业、农村、农民。
“极端天气频发多发重发,如持续干旱、暴雨等,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影响极大。”韩秋香表示,随着气象科技能力进步,精准的预报预警、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等有力措施,为农业趋利避害提供了重要支撑。
“气象服务精准到农作物种类”“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合理利用天气提高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韩秋香这些年提的一系列建议总离不开气象。
相关建议得到气象、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的高度重视、持续落地,多部门共同推进对极端天气影响的深度研究,建立健全灾后服务体系,让韩秋香对为农气象服务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受访者供图
这几年,在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部门、保险公司等的交流中,韩秋香深刻认识到,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对于防范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至关重要。特别是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成效明显。
在韩秋香所在的营口,首单对虾气象指数保险去年9月落地,为50余亩虾塘提供25万元的气象灾害保险保障。这一新型保险产品根据高致灾天气影响划分等级,一旦触发阈值即可赔付,最大限度为养殖户分担气象灾害风险。
看到成效的同时,韩秋香也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在制度、业务规范、服务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她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快建立农险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机制,用好气象等关键数据信息,加快农业保险信息平台建设;对于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建议由保险公司、气象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定损工作组,依法依规查勘定损。
“农业保险的精准投保、定损与理赔离不开气象数据支持。”韩秋香认为,一方面要兼顾精准与提前,“将精准的气象信息与农业农村部门紧密共享,并提前传递到农户手中。”另一方面,要探索推动气象指数保险等农业保险种类多样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等。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种类已发展到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及地方特色农产品、养殖业与林业等范畴。韩秋香指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保险产品覆盖面亟待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例如中药材等的定制化农业保险产品仍不足。
对此,她建议农险产品标的物需突破种植、养殖产品窠臼,向“大农业”延伸,如开发现代设施农业保险,将保险责任延伸至农业生产设施、运输、仓储、农机具等风险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性开发气象指数保险等新产品,针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开发专属保险产品,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面的农业保险体系。
减损就是增收,聚焦推动农业保险向“事前预防”转变,韩秋香建议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部门与保险公司加强科技攻关,深化数据融合,强化灾害预防措施;通过开展精准承保理赔试验,为精准理赔提供案例参考。
编辑:张宏伟 贾静淅
发布:崔子璇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