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宇树能成为下一个大疆么?

图片

【摘要】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华为、比亚迪、小米、小鹏、奇瑞等公司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试图在这场科技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

2023年,宇树科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拿下40.65%的份额,销量更是占据全球69.75%。

25年2月12日,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机器人正式在京东线上首发开售。

然而,人形机器人量产预期之下,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和市场接受度成为摆在人形机器人厂商面前的“三座大山”。

面对着国内激烈的竞争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冲击,宇树科技又能否成为下一个大疆?

以下为正文: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最新研究,在2025年各机器人大厂逐步实现量产的前提下,预计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产值有望超越20亿美元,2024年至2027年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4%。

2025蛇年春晚,创意融合舞蹈《秧BOT》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春节期间成功“破圈”,火了一把。

01

四足到人形的跨越

2016年,王兴兴毅然辞去大疆的工作,创立了宇树科技。

作为一家民用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专注于消费级、行业级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机械臂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7年,宇树重构的四足机器人Laikago问世,这款机器人按照尺寸、体型、动力性能等性能需求,独立研发了电机、电机驱动及主控、整机机械结构及全新重构的控制系统。

高工机器人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宇树科技力压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动力,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拿下40.65%的市场规模份额,甚至占据全球四足机器人69.75%的销量份额,高居第一。

而其四足机器狗目前在全球出货量第一,包括万元的消费级机器狗Go2及其最新轮足版本Go2-W,用于工业级场景的B2、B2-W。

在与DeepSeek等公司并成为“杭州六小龙”的光环之下,宇树科技成为了备受众多投资机构宠爱的“香饽饽”。

天眼查信息显示,2016年以来,宇树科技已完成9轮融资,最近一轮为2024年9月完成的C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顺为资本、经纬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深创投、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中关村科学城、上海科创基金等国资背景的投资方。

ChatGPT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有机会进化出真正智能的大脑,变成有自主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

它将在工业、家庭等场景形成通用服务能力,从而作为全新的生产力供给,带来万亿规模的市场机会。

不满足于四足机器人的宇树科技也于近年开启了人形机器人的布局。

2023年,宇树科技推出了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宇树 H1;24年5月,宇树科技又发布了自己的最新力作,即人形机器人G1的量产版本。

机器人G1不仅可以完成多个高难度的动态动作,还拥有广阔的关节运动空间,可以模拟人手实现对物体的精准操作。

当前,公司产品已远销海外,客户包括亚马逊、谷歌、英伟达等国际科技巨头。

从四足向人形的跨越是大模型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以ChatGPT为萌芽,或随着DeepSeek迎来量产爆发。

02

国内突围与国际竞速

在人形机器人市场被普遍认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时点之下,国内突围与国际竞速赛迅猛开启。

在国内,除了宇树科技外,华为、比亚迪、小米、小鹏、奇瑞等公司也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对相关人才的争夺愈发激烈。

小米正在招聘机器人整机测试专家,月薪为3万元至6万元,要求“对机器人测试体系有全面的了解”;蚂蚁集团招聘人形机器人整机/硬件产品专家,月薪在4万元至7万元。

竞争压力之下,宇树科技也开启高薪求才。

目前,宇树科技已开放多个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岗位,具体岗位包括机械结构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嵌入式硬件工程师、生成式AI算法工程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工程师、机器人感知算法工程师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开发的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岗位中,最高月薪可达7万元,按13薪来计算,有望达到90万元以上的水准。

人才竞争只是一方面,宇树与国内企业的竞争更多在于生态。

当前,小米、优必选等企业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价格战风险加剧;华为等巨头依托生态优势也可能对公司形成降维打击。

从国际市场来看,宇树的四足机器人性能接近波士顿动力,但在成本上极富优势;而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算法上领先,但AI交互能力尚落后于特斯拉Optimus17。

在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方案仍未成熟的情况下,大模型将是机器人“中间技术”的关键“子技术”,推动整个行业进步需要良好的硬件本体,吸引更多人参与。

长远来看,无人机是中国超过美国的第一步,电动车是第二步,机器人就是第三步。

那么,宇树能成为下一个大疆吗?

目前,宇树机器狗的销量,在全球占60%-70%的市场份额,与十年前的大疆相近。这两家公司几乎都很快在发布产品后建立起了盈利模式。

尽管全球供应链重塑已经持续多年,但完整的“中间技术”的体系,没有回流美国,也没有落地印度。

我国在“中间技术”领域的相对优势可凭借丰富的经验,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可以小批量试产,也可以迅速上量;相同或相邻领域的技术与工艺,很快就能迁移至产品设计改良上。

当前,国产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为宇树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机遇,而面对着国内外巨头的生态与技术冲击,宇树成为下一个大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

量产与降本困局何解

人形机器人量产脚步加速,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似乎将要到来。

25年1月以来,国内外各大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纷纷透露量产信息,乐聚机器人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智元机器人公司表示,通用具身机器人累计下线1000台。

与机器人量产消息关联的比亚迪、汇川技术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大厂”,也在年初罕见的“大象起舞”。

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已经选择与优必选合作,共同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

宇树科技也迫不及待地开启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试水。

25年2月12日,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机器人正式在京东线上首发开售。

其中Unitree H1人形机器人售价为65万元,预计60天可交货。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售价为9.9万元,预计45天可交货,十万元以下的低价震惊业界。

不过,两款人形机器人发售后不久就显示无货,客户表示G1目前不再面向个人销售。

快速下架的背后是行业技术迭代与商业化量产落地的复杂博弈。

人形机器人作为下一代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远比想象的坎坷,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和市场接受度,仍是发展的重要障碍。

当前宇树低价G1面临着用户者对于真实性能的拷问,而高达65万的H1更是难以适配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这不仅是宇树的困境,更是整个行业的通病,机器人赛道已经成为了资本催熟的“早产儿”。

热钱涌动之下,投资者急于将概念变现,但市场尚未准备好为“半成品”买单。

需求不抵预期之下,“不再面向个人销售”的官方回复似乎暗示宇树机器人从To C向To B的转型必然,在此之下,真正面向市场的量产或许渐行渐远。

与此同时,在技术成熟度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复杂度和集成度要求极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还没有核心硬件完全进入成熟期,包括环境感知硬件、运动执行硬件在内的多数核心硬件,还处在从发展期到成熟期的过渡中,这也是行业量产难的原因之一。

安全问题是人工智能发展躲不开也解不开的难题。

当技术狂奔时,配套的法律、伦理、售后体系却仍在原地踏步——这不仅是宇树的风险,更是整个行业的定时炸弹。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混沌阶段,真正推动行业转折的关键在于成本和数据两大因素的突破。

在成本方面,马斯克提出的人形机器人售价降至2万美元以下的目标,而有吸引力的生产成本通常不会超过销售价格的80%,这意味着原材料成本必须低于1.6万美元,尚需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供应链的进一步优化才能实现。

在数据层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工业、商业以及以家庭和社区为代表的广义社区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实现大规模应用,需要大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这些基础工作在短时也难以完成。

“科技服务人民”,当机器人不再是价格高昂的“钢铁侠”,而是走进生活场景的“智能伙伴”之时,或许技术革命的起点才刚刚到来,大规模量产急不得。

04

尾声

宇树科技的崛起,不仅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的缩影,更是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变迁的注脚。

然而,其面临的挑战亦具有行业共性:AI模型突破需时间积累,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全球化更需应对复杂地缘环境。

未来,宇树能否在“机器人革命”中占据制高点,能否在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之间找到持续平衡点,并在AI革命的下半场构建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题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