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创新治疗药物已被纳入医保并落地上海,可及性得到提升。
2.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编码肌小节相关蛋白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的。
3.近年来,肥厚型心肌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甚至一些有家族史的高中生在紧张学习、熬夜后出现症状。
4.由于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与其他心脏疾病相似,疾病容易被忽视,目前诊断率相对较低。
5.专家建议,市民一旦发现罹患肥厚型心肌病,尤其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要尽快治疗。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肥厚型心肌病会导致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力衰竭等症状和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长期用药更带来难以避免的经济负担。据悉,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创新治疗药物已被纳入医保并落地上海,可及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所谓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编码肌小节相关蛋白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的、或病因不明的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邹云增教授介绍:约60%的肥厚型心肌病存在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基因变异,仍有大约40%的肥厚型心肌病未找到明确致病基因,基因变异引发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半都有家族史。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初诊年龄一般在成年,二十几岁者较多见。“但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邹云增教授坦言,甚至一些有家族史的高中生,在紧张学习、熬夜后出现症状,确诊罹患肥厚型心肌病。尽管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发生率仅为1%,但仍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尤其是年轻人值得高度警惕。
据了解,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左心室壁受累最为常见,通常需要通过心脏超声结合激发试验等检查予以确诊。“由于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与其他心脏疾病相似,疾病容易被忽视,目前诊断率相对较低。”专家介绍,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的表现包括:疲劳、劳力性呼吸困难、头晕、胸痛、心悸及晕厥等,甚至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
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相比,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生存率相对更低。因此,市民一旦发现罹患肥厚型心肌病,尤其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要尽快治疗。
专家同时提出,有一些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具有隐匿性,在不进行剧烈运动的前提下可能表现不明显。临床上,通过激发试验突然增大心脏负担,可以检查出心脏是否存在隐匿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此外还能用运动超声心动图,即通过在病人运动后进行心超检查来进行诊断。
邹云增说,此前对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我国并无针对肥厚型心肌病核心病理生理机制的创新药。临床或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等传统药物治疗,或者开展手术或介入治疗。
所谓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交感神经的受体的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受体,进而减弱心肌收缩力,缓解这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还有一些药物是改善心肌缺血的营养药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或介入治疗则难度高且存在并发症风险,患者对手术顾虑较多,接受率比较低,临床可及性有限。
就在去年,创新治疗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在华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成人患者,以改善运动能力和症状。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于去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有效填补了临床治疗和医保领域空白,并于近日落地上海。目前看来,接受创新药物治疗的患者用药不到一个月,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安全性良好。这也意味着,我国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对创新药物的长期治疗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