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草机器人市场,是欧美品牌的“后花园”,还是中国企业的“新大陆”?

图片

【摘要】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全球大概有2.5亿个私家花园。其中,美国约有1亿个,欧洲拥有超8000万个,欧美地区合计占全球总量的72%。

这片绿意盎然的“后花园”原本是欧美品牌的自留地,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许多中国科技企业争夺的“新大陆”。

从燃油割草机到无边界导航机器人,从单一工具到智能生态,看似平静的“草坪革命”,本质上是人类对“重复性劳动自动化”的又一次实践。

这场革命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博弈。

为什么欧洲市场渗透率超40%,而北美却不足5%?中国厂商如何凭借技术换道与供应链优势,在短短几年内撕开欧美品牌的市场壁垒?在这场“草坪革命”中,中国智造又能否真正从“跟随者”蜕变为“定义者”?

以下是正文:

01

从“埋线”到“无界”,技术迭代打破欧美路径依赖

历史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Husqvarna富世华推出了首款商业用途的机动割草机。随后,第一款家用割草机上市。

二十年后,割草机器人从“机械工具”升级为“智能终端”。用户操作门槛降低,产品也从单一功能向“草坪管理生态”延伸。

土壤湿度监测、自动避障、远程控制......强大的功能使得割草机器人已然成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

割草机器人的技术演进,本质是一场对传统规则的颠覆。

由于欧美人工费用较贵,加上相关法规要求,欧美地区养护草坪几乎为家庭自主养护。

欧洲厂商曾以“埋线导航”技术垄断市场,埋线式割草机器人、人力手推式割草机、骑乘式割草机仍然是庭院清洁领域的主流产品,但其繁琐的安装流程与北美大草坪需求形成天然矛盾。

埋设1公里边界线的成本高达数千美元,而北美家庭草坪平均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与此同时,传统割草机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使用起来复杂费力,对人工的依赖程度高,有些还需要支付额外安装费用。

这种错配催生了技术跃迁的契机。

中国厂商直接跳过传统路径,押注无边界导航技术。

当前市面上主要的定位技术有RTK、固态激光雷达定位、单目视觉vslam以及双目视觉vslam;避障的主要技术有超声波雷达、TOF、单目深度估计以及双目深度估计。

以九号公司为例,其Segway Navimow X3系列通过增强型RTK与视觉惯性里程计融合,将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甚至能在树木遮蔽区域稳定工作,单机最大覆盖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

这种技术跨越不仅解决了北美用户的“布线恐惧症”,更通过算法优化将割草效率提高一倍。

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欧美市场的“裂变”现已成为需求端一大问题。

从市场销量格局来看,欧洲和北美是主力军,据Vision research、maximize marke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北美地区割草机器人市场份额占到36%,其次为欧洲和亚太地区,市场份额分别为30%、24%。

据割草机器人巨头企业富士华集团的报告显示,北欧市场的割草机器人渗透率最高已达60%,德国、瑞士等地渗透率超40%,南欧市场渗透率在15%-30%之间,但需求趋于饱和,产品以中低端机型为主;北美渗透率不足5%,却因去燃油化政策和大草坪特性,成为技术迭代的主战场。

这是由于欧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

美国庭院文化盛行,生长旺季对割草频率需求高,这要求割草机器人需要处理更大面积(600-1000㎡)和复杂地形的草坪,欧洲市场的割草机器人更多用于中小面积(300-500㎡)的草坪维护,且规则边界的草坪较多。

欧洲市场的“高渗透率陷阱”与北美市场的“低渗透率红利”,构成割草机器人截然不同的双重图景。

唯有凭借“场景化智慧”,方能巧妙应对这一市场图景。

例如,汉阳科技针对欧洲用户注重环保的需求,推出了模块化设计的Yarbo机器人,扩展了扫雪、施肥功能,构建起“一机多用”生态。

而在北美,松灵机器人旗下库犸动力的LUBA系列凭借四驱系统和80%坡度通过能力,攻克复杂地形痛点,在亚马逊美国站销量一度占据类目榜首。

“欧洲守存量、北美攻增量”的差异化布局,让中国品牌在2024年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中拿下超30%份额,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02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科技企业异军突起

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达304亿美元,并以年均5.6%的复合增长率成长,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440.7亿美元。


而割草机器人渗透的市场,仅有4%;这意味着,割草机器人厂商还有至少400亿美元的开发空间!

2019年,割草机器人扎堆发布,Robomow、富世华、博世、宝时得、iRobot、大叶等企业先后发布割草机器人产品。


此后,各企业嗅到苗头,扎堆进入割草机器人赛道。据高工移动机器人不完全统计,2019年-2024年期间,国内共有32家企业先后入局。

其中,宝时得、苏美达等是园林器械工具起家的老牌选手。

宝时得作为仅次于富世华,全球第二大割草机器人企业,旗下割草机器人品牌有worx和卡胜,其WORX威克士使用纯视觉技术,以埋线式为主,快速占领海外市场,目前累计销量已突破100万台。

2024年第一季度,宝时得智能割草机器人在德国渠道取得59%的市场份额;据2023年-2024年Gfk报告数据显示,宝时得WORX系列割草机器人在全球全渠道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名。

机器人背景下的新玩家势头或许更迅猛。

在上月举办的2025年CES消费电子展上,科沃斯、九号公司等企业携最新产品亮相,展示了中国在智能园艺领域的强大实力。

据九号公司旗下子公司、割草机器人研发商Willand披露,2024年,九号公司的割草机器人Navimow系列前三季度销售额达5.95亿元,同比增长379.28%,家庭用户总数突破10万。

2025年2月8日,追觅科技官宣其智能割草机器人出货量突破100000+台,若从追觅科技2024年4月正式发布首台智能割草机器人算起,其在10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1台到10万台的销量突破。

2022年10月,科沃斯推出割草机GOATG1,配备TrueMapping四重融合定位系统,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和导航,且机器人一天可以完成600平米的草坪切割工作,科沃斯的GOAT系列在欧洲市场销量突破4万台,收入翻倍。

汉阳科技 、长曜创新、来牟科技等初创公司同样不可小觑。

汉阳科技向媒体披露,截至2024年12月,其Yarbo庭院机器人累计销量突破6000+台,销售额突破2500万美金。

长曜创新、UBHOME、来牟科技、目心科技等机器人企业同样在海外进行产品众筹,完成从实验室样品到商品的初步试水。

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中国厂商在技术、成本和市场策略上的全面突破。性价比,无疑是这些企业撬动市场的核心优势。

以Navimow i为例,其售价为999美元,远低于欧美市场同类产品。

美国博主Freshly Charged算了一笔账:购买Navimow i的费用仅相当于半年的人工除草服务成本,而设备的使用寿命却可达数年。

这种高性价比的策略迅速打开了欧美市场,尤其是在人工成本高昂的北美地区,中国割草机器人成为家庭用户的优选。

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预测,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14.8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4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5%。

在这此趋势下,中国厂商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改写全球庭院经济的格局,凭借高性价比的强大优势,从“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

然而,割草机器人仍然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在前期巨大投入的资金压力下,没有基本盘的初创企业更多正在面临死亡的威胁。

河森堡破产了;正浩创新、安克创新的割草机业务关停了,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割草机器人赛道时有发生。

目前赛道仍处于初期,大局未定,随着不同玩家的加入,也许会有许多新的变数,最终谁能活下来、闯出去仍是未知。

03

从“草坪”到“云端”,谁将掌握新的话语权

当割草机器人从草坪上的机械作业迈向云端的数据交互,“草坪革命”的战场已悄然转移至数字世界。

伴随这些年AI算法的高速发展,各厂家具备了解决复杂场景的条件。


通过AI来实现双目深度以及定位,已经成为下一波割草机器人核心底层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4年,优必选与高通联合推出的M10割草机器人搭载了LoRa通信模块,可实时上传草坪湿度、光照数据至云端,并通过AI算法生成最优割草路径。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让单机覆盖面积跃升至13.8万平方米,更标志着行业从“硬件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

然而,云端化的另一面是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美国消费者报告显示,62%的用户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数据采集表示顾虑,担心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精准广告推送甚至保险定价。

如何平衡数据价值挖掘与用户隐私保护,将成为行业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值得关注的是,价格内卷迹象初显。

市面上,智能割草机器人大多定价在1199至2499美元之间,贵的甚至能到3500美元。


但今年年初,九号公司推出Navimow i系列智能割草机器人,价格低至999美元,配置高的 i110N 也只要1299美元。

乐动机器人的割草机器人产品ANTHBOT早鸟价更是低至599美元,常规价699美元。

利用低价打开市场短期内也许会奏效,但长期来看,现存产品尚未完全满足用户需求,还有很大空间实现底层技术突破。

提前进入价格战,或许会危及部分初创企业的生存问题。

而从草坪到云端,割草机器人的进化史恰恰是中国智造的缩影。凭借供应链效率与场景创新撕开市场缺口,在核心技术层面突破“卡脖子”困境。

当数据取代钢铁成为新的生产资料,这场革命的胜负手已不仅是制造能力,更是对算法、标准与生态的掌控。

中国企业若想真正定义“云端草坪”的未来,或许需要一场比“价格战”更深刻的自我革命。

整体来说,割草机器人市场仍处于早期,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都在试水阶段,能够形成绝对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尚未出现。

从已出海的低速无人驾驶企业经验来看,中国企业仍需要在产品定位、本地化策略以及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精准规划和持续努力。

04

尾声

从机械割草的轰鸣到云端算法的静默运转,中国企业以技术换道打破了欧美品牌的话语垄断,用性价比优势与场景创新叩开新市场的大门。

然而,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当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隐私焦虑与生态构建的平衡将成为下一赛段的关键。

站在“智造”向“智联”跃迁的节点上,中国科技企业既需守住硬件创新的护城河,更要直面软件定义未来的深层考验。

这场绿意盎然的竞争终将验证,谁能以更开放的生态整合力,在云端种下定义行业标准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