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2

1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心理咨询为什么让来访者「再次叙述痛苦」?

很多来访者都会问我:

“我不是都说过了吗?为啥还要再讲一遍?”

尤其是经历过一些创伤、伤害或者特别难受的事时,反复回顾这些片段,真的挺痛苦的。

每次说完都像被掏空一样,甚至有些人觉得:

“我不来咨询都快忘了,怎么每次来都得翻出来讲,感觉比原来还难受。”

这种体验其实太正常了,但“反复讲痛苦”并不是咨询师没话找话,而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甚至可以说,这个环节做不到位,很多情绪、观念、甚至身体反应的问题都很难真正松解下来。

图片

01

大脑处理创伤的方式


先说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平时生活里,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找朋友吐槽一通,心里是不是就轻松一点?

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把“情绪体验”变成“语言”,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消化自己的感受

但对很多痛苦事件来说,大脑是没办法完整处理的

尤其是创伤事件、长期压抑的家庭矛盾、成长过程中受过的否定,甚至某些突如其来的变故——

它们像是生硬卡在我们心理系统里的“未完成事件”,没法好好消化。

也就一直留在那里,带来反复的情绪波动、身体紧绷,甚至形成长期焦虑或抑郁的基础。

这些卡住的情绪和记忆,只有通过语言的方式反复梳理,才能逐渐从“困住我们的现在”,变成“已经过去的过去”

这就是咨询中为什么让你反复叙述的核心逻辑——让未完成的事情,真正被完成

图片

02

反复讲痛苦,怎么就能起作用?


心理学里有个重要概念,叫“情绪加工”(Emotional Processing),这个词出自Foa & Kozak(1986)的创伤理论。

他们发现,光是经历创伤,不代表创伤能被处理,相反,很多人经历了痛苦事件之后,把它封存起来,越不愿意回忆,越容易形成长期症状。

咨询中的“再叙述”,其实是让大脑重新整理这段经历,帮你从“被情绪裹挟”到“对自己的经历有完整认识”。

✔️ 从“情绪记忆”变成“叙述记忆”

痛苦事件最早留在大脑里的,其实是一种碎片化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反复讲,能让它们慢慢连成有因果、有顺序的故事。

你才会逐渐觉得:“哦,这事儿虽然难受,但它已经过去了。”

✔️ 带着安全感去回看

在咨询室里,不管讲得多痛,旁边都有人接住你。

这种“带着安全感去回顾”的体验,本身就是重建安全感的重要过程。

很多创伤的核心,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当时没有任何人能理解和接住你

✔️ 找到更完整的自己

有时候反复讲的过程中,你会突然发现一些过去忽略的细节,比如“当时我其实很害怕”“原来我也试过保护自己”“我不是完全没有力量”。

这些细节拼回去之后,你看待那段经历的方式会发生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视角,而是逐渐看到完整的自己,包括脆弱的、但也有力量的那一部分。

图片

03

真实案例

从痛苦叙述到完整重构


之前接待过一位来访者,她童年经历过长期家庭冷暴力,父母关系极度紧张,她总是夹在中间,每次想要表达自己感受时,都被父母打断或忽略。

第一次咨询时,她只是大概讲了两句:“小时候家里吵得特别凶。”

她马上就岔开话题。

后面我们花了足足6次咨询,慢慢把她的童年经历拼出来。

每次讲,她都哭得停不下来,但每次讲完,她都会发现一些新的感受:

🔹 原来她小时候一直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才让爸妈吵架。
🔹 原来她那么害怕被丢下,所以总是拼命讨好身边的人。
🔹 原来她曾经偷偷幻想过,有个温暖的人能抱抱她。

这些感受一次次被看见、被允许、被接住,她的身体反应也逐渐变了,从一开始提到父母就手脚冰凉,到后来可以平静地描述那些过去。

所以,反复讲,不是折磨自己,而是一次次在安全环境里,给那个曾经的自己一个迟到的拥抱。

图片

04

不是所有的“讲”都有用


当然,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必须是在安全、专业、接纳的环境里,带着情感去讲,而不是光讲故事情节。

如果在一个否定你、打断你、急着让你“放下”的环境里反复回顾过去,可能反而会加重创伤。

下次在咨询室里,咨询师让你再讲一遍那些痛苦时,不妨问问自己:

🔹 这次讲的感受,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样?
🔹 我看待那段经历的角度,有没有发生一点点变化?
🔹 现在的我,能不能比以前更温柔地对待那个曾经受苦的自己?

每一次叙述,都是帮你把情绪里的结一点点解开。它不会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一次次真正的告别。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42
0元!0元!0元!豌豆数理思维,锻炼孩子逻辑思维!
广告豌豆数学思维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