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朱萌
“听到王春梅老师开嗓的那个瞬间,我猛地抬起头,眼前一亮。”山西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左乐言回忆高二那年参加学校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时,第一次观看现代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的场景。在此之前,作为“00后”的她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戏曲有何交集。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晋剧演员王春梅扮演的石评梅便是左乐言与戏结缘的开始。“戏曲进校园”活动后,她搜索了许多关于剧目和演员的资料,深深动容于戏曲的魅力和王春梅艺无止境的追求。年轻的她带着满腔热忱,找到剧团在网上留下的办公电话,辗转联络到了武凌云、王春梅两位主演。对于一个陌生小戏迷的贸然联系,武凌云和王春梅这对早已名声在外的梨园伉俪更多的是欣喜与感动,在相处中逐渐成了“忘年交”。
一场“戏曲进校园”,在左乐言的生命中埋下一粒戏曲的种子,并在之后破壳萌芽、茁壮生长。进入大学后,左乐言有了更宽裕的时间,她开始不断往返山西、北京、天津多地,泡在剧场里看各个剧团演出的京剧和晋剧剧目,并结识了许多同样热爱戏曲的小伙伴。
“在北京观演时,我发现现场有非常多的学生,大家自发前来、互相交流观剧心得,让我非常惊讶。”她观察到,京剧的许多年轻戏迷会为戏曲演员拍摄演出照、制作角色周边纪念品。左乐言认为,古老艺术对接当下年轻人的观演喜好十分重要,戏曲演员有受众,就说明戏曲有受众。
在不断学习戏曲知识之余,左乐言也努力精进戏曲舞台摄影技术。她将自己拍摄的王春梅、武凌云等演员的剧照和饰演人物、剧目唱词元素,制作成卡通贴纸、明信片、PP夹、徽章等舞台周边纪念品,不时赠送给戏迷和观众。除了忙碌学业,她还带着沉重的摄影装备出现在众多戏曲活动中,为王春梅拍摄图片、视频。“在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仅跟王春梅老师学到了许多戏曲知识,也被她对戏曲的追求、敬业和坚韧的性格特质深深影响。”左乐言说。
年轻戏迷对于戏曲有着许多奇思妙想。结合自己所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左乐言开始用心理学解构戏曲人物,围绕唱词进行文学品析,对剧情和人物精神进行深度思考,并写下多篇剧评。
这几年,左乐言在戏曲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上越来越深入,她也想让更多人像她一样,在“戏曲进校园”中真正爱上戏曲。2024年,山西师范大学在吕梁市汾阳市冀村九年制学校开展“三下乡”大学生支教活动,左乐言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制作了“山西梆子”“关公文化”等主题的戏曲课程。
晋剧演员武凌云扮演关公已有四十载。支教前,左乐言特意向其学习了关公脸谱绘制,并在支教课堂上带领孩子亲手绘制脸谱,用讲述、互动、问答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形式调动青少年对于戏曲的兴趣。
“随着参与程度越来越深,我深感戏曲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不断努力。”左乐言表示,希望能保持热爱,投身其中,为戏曲的传承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