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谨防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

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委员名片

图片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

图片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受访者供图

“在气候变暖的持续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本世纪将呈现持续退缩状态。”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卫星遥感监测显示,近3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整体呈退缩趋势,且逐年加快,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加剧。

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冰川是地球上除南北极之外冰储量最大的地区。冰川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区,也是气候变化可靠的指示器和预警器。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1961-2022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十年升高0.37℃,高于同期全球和我国的平均升温速率;平均降水量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9.4毫米。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极端温度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张兴赢告诉记者,青藏高原作为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上游区”和“启动区”、影响亚洲季风系统及我国气候异常和变化的关键区,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85-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整体缩减了18%,缩减率达到每年414.8平方千米,年平均退缩率0.5%,面积由8.3万平方千米缩减为6.8万平方千米。

张兴赢指出,冰川加速消融导致融水径流增大,冰川融水洪灾频率增加,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使得冰湖面积增大,冰湖溃决事件发生频次上升。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频次和规模有所增加,冰川灾害链现象凸现,灾害风险加剧。

据了解,当前,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地区共有国家大气本底站2个,国家气候观象台2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983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22个,国家天气雷达站17个,X波段天气雷达36部,风廓线雷达25部(含垂直观测系统风廓线),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11部。

“但是我国的冰川观测起步较晚,此前青藏高原冰川观测以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主”,张兴赢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有序推动3个冰冻圈综合观测站、3套冰流-气象自动观测系统、13套冰川/冰湖观测设备建设,填补冰川监测不足。目前,2套冰川/冰湖观测设备、1套冰流-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已经完成建设。

为了应对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张兴赢建议加强青藏高原监测体系建设,构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多圈层多要素天空地立体精细化监测体系,强化与冰川灾害链相关的极端事件监测;建立青藏高原气候大数据分析和服务平台。

在加快高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他建议提高冰川灾害的调控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抗灾标准,加强冰川灾害致灾机理研究,重点提升关键区域冰川灾害的预报评估能力,特别是对青藏铁路、川藏铁路、重大输油管道等重大工程的灾害预警能力。

此外,张兴赢还强调,要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并完善多学科交叉、多部门联动的科学防御机制。加强系统性技术攻关研究支持力度,开展增雪补冰试验、建立冰川保护区,尝试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冰川保护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