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伊始,北京乍暖还寒,但各国各界对中国两会“三农”话题的关注热情持续升温。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印证了中国“三农”持续发展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的特殊重要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值此关键时期,记者采访多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和外国媒体记者,倾听他们对中国两会的关切。
01
“三农”成就获盛赞
透过两会这个世界观察中国、读懂中国的窗口,各国各界看到了中国“三农”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0亿斤,首次突破1.4万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着重强调。
“中国确保稳定和充足粮食生产的战略方针令人钦佩,通过技术创新、现代农业实践和政策支持,中国不仅养活了14亿多人口,还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塔费拉·德贝·伊马姆认为,“中国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特别是在科技利用、政策支持和确保农村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相一致等方面。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农业不仅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驻华代表赵兵认为,两会为深化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他表示,中国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适应不同灾害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效缓解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就意义重大,是全球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中国作出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保健投资、农村地区产业多元化等努力,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受邀现场“旁听”两会的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驻华代表倪华说,“同时,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值得称赞,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和南南合作,中国与世界分享了经验、技术,提供了财政支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进减贫工作。”
“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一个奇迹。”阿根廷《当代》杂志社创始人伍志伟自2015年起,一直在研究如何克服极端贫困。“作为一名记者,这十年间我每年都访问中国的不同地区,如青海、新疆、西藏、广东、江苏、山西等,了解农村地区的扶贫项目。我看到了中国在技术、住房、经贸、城乡融合等方面的不断进步。”他说,“由此,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实现无贫困社会的决心。”
02
振兴乡村话发展
过去的一年,“村BA”、村跑、村舞、村厨等“村字号”乡村文体艺术活动在中国遍地开花,这些活动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的同时,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
在深入了解中国“在乡村转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动态”之外,倪华把目光投向乡村文体领域。“中国的乡村文艺体育活动不仅是村民休闲娱乐的一部分,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象征。通过这些活动,村民加强了交流,乡村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当地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如文旅融合、特色农产品推广等。”倪华说,“我亲眼见证了在IFAD支持的乡村发展项目中,体育、文化活动是如何激发乡村活力的。比如,在云南和四川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成为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些活动让农村地区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吸引力,为年轻人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伍志伟所说,中国青年已准备好站在国家发展的最前沿。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建设乡村,也是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农业越是现代化和数字化,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就越大。”德国驻华大使馆食品与农业参赞邓菲说,“如今,愿意艰苦耕作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但操作无人驾驶的农业机械或无人机对他们的吸引力却很大。一些德国公司为中国农村地区提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并为年轻人开展技术培训,合作效果良好。”
“年轻人返乡创业,能够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加强与市场的衔接,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汇聚。”赵兵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齐新建常年关注农村教育。他认为,农村教育不仅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重塑教育生态、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利用数字化赋能、服务乡村产业以及保障教育公平,可以为部分地区的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从衰落到振兴的转变。”齐新建说。
03
携手合作谱新篇
当今世界,各国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中国的发展,势必引发世界的共振与共鸣。两会召开之际,国际社会纷纷回顾与中国的合作成果,展望未来携手共进的广阔前景。
IFAD是最早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迄今为止,已在中国累计支持了35个项目,直接惠及约460万个农村家庭。倪华表示,未来农发基金将继续深度参与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绿色农业、数字农业及气候韧性农业等重点领域,助力中国打造更加可持续、高效和包容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农发基金也期待通过中国积累的成功经验,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全球粮食安全和乡村发展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赵兵表示,WFP将推动政府、国际组织和私营部门之间的政策对话和经验交流分享,共同探索更有效的农业合作政策和实践路径,加大资源投入,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分享经验与实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开展的项目中。“过去,我们在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小农增产增收和农业抗风险能力等创新试点项目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通过新一期5年国别战略计划,为改善中国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助力中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多贡献。”赵兵说。
2025年是中德农业中心成立十周年。“中德农业中心在德中两国农业部门的共同支持下成立,为政治、经贸、科研等领域的相关者搭建了交流和探索农业知识的平台,以实现更可持续、气候友好且高效的农业生产。”邓菲说,“德国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已持续多年,作为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参与者,两国都对全球粮食安全、可持续林业、土壤保护和无森林砍伐供应链等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德中两国不仅要加强双边对话,更要确保在联合国,特别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框架内进行密切合作。”
“近年来,埃塞俄比亚和中国在农业贸易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咖啡、芝麻等越来越多的埃塞俄比亚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升了我国农民的收入。中国在农业技术、培训、投资方面给予我们支持,有助于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塔费拉·德贝·伊马姆说,“埃中两国农业合作增长潜力巨大,埃塞俄比亚将与中国强化贸易伙伴关系,吸引更多中国投资,扩大合作,为两国农民创造新的机遇。”
从广袤黑土地上的大型无人收割机,到撒哈拉沙漠中的菌草绿洲,在两会的广阔舞台上,中国将大国“三农”的责任担当不仅写在祖国的土地上,也投射在世界广袤的田野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洁 董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