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谭志红
为了一探近来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粤剧春班,今年春节期间,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王万章独自来到广东,走进了粤剧春班演出现场。
粤剧春班演出常与广东吴川、化州一带的乡村“年例”民俗相伴,是众多新春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村中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筹备此事。“座无虚席、摩肩接踵的乡村春班现场震撼了我这个城市剧场的常客。”王万章说,演出一般在当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坐在文化楼前“担凳仔,霸头位”的急切乡民、戏中生角儿出场时震天的爆竹声响、从粤剧院团所在地追到春班现场的戏迷,都是她从未领略过的热闹。
王万章的导师孙亮教授一直鼓励她做立足中国现实、体现中国特色的戏剧影视学研究。“聚焦本土的重要途径,就是锚定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艺术形式。”王万章说,在后台,她看到了演职人员是如何精简行装、现场接电、迅速装拆台,通过主动应对和自我调适,在密集无间歇的演出档期中为基层提供了一场场不逊于城市剧院演出水平的剧目。
粤剧艺术家陈韵红回忆起多年前她参加春班演出时的住宿场景,令王万章印象深刻。陈韵红说:“春班演出都是自己带铺盖。我还睡过牛棚,中间拉块儿帘子,牛在左边,我在右边。”王万章感慨道:“原来台上的‘岭南一粟倾情唱’背后,竟有这般‘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故事。”
王万章对戏曲的钟情,其实是受到了姥姥的熏陶。她的姥姥是老戏迷,年轻时就爱看戏,单是《朝阳沟》这一出戏,就看了八九回。王万章的母亲从六七岁起就随姥姥看戏。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中并不宽裕,哪怕舍不得吃肉,但看戏是不会耽误的。从姥姥家到戏院,大概要走半小时。往返之途便是姥姥给妈妈预告戏曲演出和答疑解惑的时间。
王万章也听姥姥讲了不少名家名段,《穆桂英挂帅》是她谈及频率最高的剧目。姥姥很喜欢讲这个故事在不同剧种里的不同呈现,喜欢讲佘太君和杨文广。每一次,她都能看到姥姥神采飞扬的表情,听到她的娓娓叙述。
王万章说,聆听姥姥讲述杨门故事的美好回忆,除却戏曲启蒙意义,更是她多年的求学历程中激励她进步的“暖炉”。硕士学习阶段,王万章在伦敦大学学院就读。课业压肩,乡情难免。2019年11月,住处附近的剧院邀请中国国家京剧院连续两晚举行《京剧名家名段之夜》京剧演唱会,上演由于魁智、李胜素领衔主演的全本《杨门女将》。她说,现场观众看到水袖、蟒袍,听到皮鼓铙钹时,纷纷击节叹赏。尽管当时岁暮天寒,但看完演出后,王万章和同伴的心中早已燃起一炉故乡的暖炭,那炉炭火温热、深沉。
尽管看戏、听戏、读戏多年,但王万章依然觉得自己是戏曲门外汉。家人的话匣、前辈的教诲、朋辈的分享,让她步步走近戏曲。剧场的暖夜、春班的锣鼓、开怀的交谈,也将成为她求真路上的不灭回忆。“感恩每位带我叩门的人,这扇叫作‘戏曲’的门,是千年韵、世代心、赤子魂,风光无限。还有更深的文化根脉、更广的时代共鸣,等待我,等待我们去追寻。”王万章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