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协召开学习宣传贯彻科普法座谈会,邀请院士专家、一线科技工作者、社会团体和企业家代表等,为贯彻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建言献策。
新修订的科普法从原来的 6 章 34 条扩充到 8 章 60 条,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大修”。在会上,我们捕捉到了这次“大修”中的一些细节。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王挺说,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座谈会。
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任职期间,王挺全程参与了科普法修订工作。“2021 年 9 月份,也是在这个会议室,当时,中国科协邀请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学勇同志前来调研指导推动科普法的修订。”王挺回忆道。
从 2021 年中国科协最先推动科普法修订,到 2022 年全国人大组织科普法施行 20 年执法检查、科技部启动修法,再到反复推敲科普法文本,王挺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历时三年多,科普法最终成功修订。作为一名研究人员,科普法的成功修订令我非常激动。”王挺诚恳道。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基本程序,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通常实行“三审制”。
与会嘉宾提到,此次科普法修订的草案起草质量高,两审就通过,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审议。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也参与了科普法修订前期的立法调研和审议。他认为,科普法草案审议高效,是因为这部法律文件反映了全社会普遍的共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在打磨科普法修订草案时,也有一些令与会嘉宾记忆深刻的细节。
新修订的科普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科普奖项。
王挺回忆,在二审阶段,经过多方论证讨论,最后在“设立科普奖项”的前面增加了“依法”两个字并写入总则。
为什么要加这两个字?
“大家想设科普奖项鼓励做科普,但又有人担心这个条款可能导致科普奖项泛滥、质量参差不齐,加这两个字意味着我们奖项的设立要符合相关规定、有相应的标准和监管机制,确保科普奖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王挺解释道。
从对“科普人员”进行专章部署,到“发挥农村科普组织、农村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作用”,再到“国家部署实施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任务,在符合保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开展必要的科普,增进公众理解、认同和支持”,在科普法的修订过程中,还有很多字斟句酌的细节。
无论是高效完成审议,抑或是在权衡中增删某些条款,都体现了鲜明的导向和意义。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勇表示:“本次科普法修订坚持问题导向,尊重科普工作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张勇介绍,本次科普法修订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化科普地位,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二是凝聚各方合力,促进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好科普事业的“四个面向”。
此次科普法的修订画上了句号,科普事业的发展则迎来了新的阶段。
策划制作
作者丨叶游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