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故事 | 一场关于科技“星火”的对话

“蔡委员,听说您上个月参加了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活动,在香港、澳门‘圈粉’无数中小学生?”3月5日,在驶向人民大会堂的路途中,科技31组的大巴车厢内欢声笑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向坐在前排的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发起了话题。

图片△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在澳门科技大学做科普讲座。

“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两翼,有中学生课后追着我讨论霍金的黑洞蒸发问题,这种求知欲就是科普工作最珍贵的回音。”蔡荣根谦虚地回应道。
蔡荣根每天的行程被科研和行政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撰写引力和宇宙学方面的科普文章。每当受邀做科普讲座时,他都会挤出时间精心准备内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孩子从小被激发出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时,他们就成为了未来科研领域的潜在生力军。这样的群体,将源源不断地为科研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蔡荣根说。
对话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振涛的浓厚兴趣。过去几年张振涛也同样奔忙在科普一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未来社会对科技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做好科学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张振涛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王元青在旁补充道:“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过程,科技创新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场所,两者相辅相成。科技创新能取得怎样的成绩,与教育体系培养出怎样的人才紧密相关。”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张云泉的总结,让3位委员频频点头。
张云泉表示:“伴随DeepSeek等AI开源大模型涌现,大模型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不断变多,但同时我们还要立足国产算力平台和智能芯片,推动实现利用自己的基础设施、数据、劳动力和商业网络发展AI的能力,全面解决我国AI和算力领域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人才很关键!”
4位委员的讨论在到站的提示声中暂歇,他们相视一笑,整理好胸前鲜红的出席证,向着人民大会堂走去。这场委员之间的对话将在未来几天中持续深化,与其他委员的建言一同,汇成这个春天里最生动的乐章。‌

记者:杨岚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