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上谈兵”到“脚沾泥土”——大连市垃圾分类讲师团外采备课

图片

3月6日,我市垃圾分类讲师团突破传统课堂单向输出模式,以“实地调研+送课下基层”形式开展外采备课活动,探索沉浸式垃圾分类宣教模式。

参加本次活动的是市、区垃圾分类工作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连市垃圾分类讲师团成员,共计60人。

一行人首先深入普兰店区两网融合回收站,详细了解了回收站的工作流程、管理方式、每日回收量以及积分兑换机制,见证了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了“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随后,一行人参观了普兰店区再生资源回收中心,详细了解了积分兑换超市的“售卖可回收物+获得环保积分+抵扣购买各类物品”的运营模式;通过再生资源数据平台了解了普兰店区垃圾分类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处理终端焚烧发电厂、建筑垃圾再生制砖厂等的场景实况。通过实地调研,讲师们掌握了宝贵的一手材料,为日后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真实案例。

图片

在完成实地调研后,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学习雷锋好榜样,志愿服务助分类”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在海湾小学举行。课堂上,大连市垃圾分类讲师团特聘讲师郝婷结合学习雷锋精神,向160余名师生们科普了垃圾分类知识,强调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意义,通过有趣的互动问答,带动了同学们听课的积极性;讲师团特聘讲师刘佳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角度,通过视频、案例等方式讲解了日常生活中可回收物的产生、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齐唱分类歌点燃了课堂热烈氛围;市讲师团团长张天宇通过近期爆火的DeepSeek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鼓励学生们要插上科幻的翅膀,尽情翱翔,让“思想碰撞,产生价值”,增加社会责任感。

图片

“从两网融合回收站到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再到小学课堂,此次外采备课活动以‘脚步丈量民情,调研赋能宣教’为核心,不仅为讲师团积累了鲜活案例、更搭建起了与公众对话的桥梁。未来,讲师团将持续推动‘外采调研+课程迭代’的常态化机制,让宣教内容更接地气、更暖民心。一场外采备课,既是绿色理念的‘播种机’,更是全民共治的‘助推器’——垃圾分类的‘关键小事’,终将在躬身实践中凝聚成生态文明的‘国之大者’。”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 任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