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福利!请你免费看这场内地首展,带“她”共赴春日之约


《窗后》

ART EXHIBITION

内地首展/3.24-6.22

640.jpg

林岚:



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来到

读宝自然要为各位女神粉丝

准备好福利礼包啦~

下滑解锁

让读宝带你免费看展


艺术家林岚在内地的首次个展将于3月24日 在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2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厅向公众呈现。作为开馆8年来首场女性艺术家个人展览项目,本次展览将系统展出林岚女士20余年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品,其中包含多组在深圳驻地数月的委任新作。观众将在光影的变幻中穿越个体、群体与城市的24小时,入梦般踏入其艺术之旅。


图片

作为中国香港新移民,林岚长期关注社会中受忽视群体。通过与他们合作,她将城市中的闲置物件转化为链接身份与记忆的装置。多年以来,林岚的作品被全球最重要的机构收藏,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M+博物馆等,并在全球各地开展项目。










活动参与方式











转发本篇文章至朋友圈

并在评论区留言

读宝将随机抽取幸运粉丝

赠送1张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林岚《窗后》展览门票


届时

请中奖的粉丝截图中奖信息

至【读特在线】后台兑奖~






开奖时间





3月8日 12:00



01
Jaffa Lam/林岚:窗后
在同一片星空下倾听彼此



图片
图片


本次展览以“窗后”为题,源自艺术家在深圳驻地期间的观察与想象。窗是内外部世界的交汇点,也是人与城市,人与自身关系的隐喻。


图片


林岚长期关注个人经验、群体意识与历史意志的复杂关系,并通过与本地被忽视群体的合作对特定的社会现状展开讨论。艺术家在展厅中搭建一个当代社会的异托邦,以轻巧戏谑的方式回应城市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

图片

← “同一滴泪下”

《天后访水之诞生石》,火山岩、棉线、紫外灯,2018 →


图片

“同一滴泪下”——一件巨大的月亮形装置,是本次展览空间的核心,如一扇柔软的天窗,由香港与广东两地制衣女工共同缝制而成。观众可在其中轻哼一段思乡歌曲,或在听筒中倾听陌生人的声音。帐篷是私密的居穴,在这里成为公众对话、理解的新起点。


这一枚明月将串联展览的不同部分,从自我身份、全球本地与深港历史等角度呈现林岚的创作。展厅灯光模拟一日之间的光影变化,观众将跟随林岚踏入其过往20余年于全球各地的驻地创作之旅,在未知中寻找自我与当地历史。


图片

02
Jaffa Lam/林岚:窗后
轻盈而坚韧




图片


在逾二十年的艺术实践中,林岚始终倾向与社会中被忽视的群体协同创作,关注日常轨迹中所谓闲置物——石头、衣料、旧桌椅——正是对再生产过程与再嵌合机制中关键环节的锚点。物料被回收后进行协作加工、重新赋值,一如城市自转的天然逻辑。


图片

《推车派对》,回收布料、工业手推车、混凝土,2023

图片

《推车派对》局部

滑动查看 →


她喜欢处理轻盈的材料,或者对厚重的材料开个玩笑,让它背负的重量至少看上去轻一些。一方面映射现代人的无根性,反过来说是朝着当代生活的戏谑一笑。所有曾经坚固的事物都会烟消云散。

图片

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是林岚艺术创作中一个长期命题。如在其2023年所作作品《推车派对》中,上千块来自城市角落的回收布料被收集、切分并由制衣女工缝合为星状的天幕,笼罩着代表城市工人群体的手推车,一如其从未被言说的乌托邦愿景。


03
Jaffa Lam/林岚:窗后

用长达16年的社会实验

凝结艺术语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林岚参展“A New Dynasty - Created in China”,丹麦ARoS Aarhus艺术博物馆,2015

右上:林岚参展“Subvision. Art. Festival. Off.”艺术节,汉堡HafenCity,2009

右下:制衣女工与她们参与创作的作品


林岚12岁随家人从福建迁往香港,小时候常在观塘的制衣厂帮工,见证了香港制衣行业从全盛到走向衰落的过程,尤其是制衣工人失业潮的蔓延,对其此后的创作模式及材料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片

林岚与母亲,摄于1979年


2009年,林岚发起“微观经济”项目——以创作资金聘请社区居民参与艺术品制作。这些参与者既有制衣女工、烧焊工,也有家庭主妇。她通过这种独特的共同劳作模式,将被遗弃的材料转换为柔软而宏伟的艺术装置。本次展览也将展出数件由回收织物制作的大型装置,回应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被忽视人群的问题。


图片

《漂》,回收衣物及布料,2018,比利时维伍德画廊,“林岚:航行”展览现场

图片

林岚个展:“追寻不可名状之境地”展览现场,香港维伍德画廊,2022

图片

《筋斗云》,闲置文人石、金属、回收木材、轮子,2022

滑动查看 →


04
Jaffa Lam/林岚:窗后
20年创作项目回溯



图片



图片
林岚参展“A beast, a god, and a line”


2003年,林岚开始其首次海外驻留,随后便受邀去世界各地。2004年,林岚在肯尼亚拉穆镇创作了她第一件寻找中国身份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亦有展出。展览将回溯林岚在全球驻留的足迹,包括孟加拉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地。同时也将展出一系列她在往返深港期间基于本土语境创作的新作,对深圳曾为边陲小镇的城市史作出回应,并探讨深港两地历史与文化的耦合。


图片

《编织愿望者》,金属、LED胸牌、回收花边和钩织品,2018,法国里昂

图片

《漂白》,回收布料、绣花圈、声音及影像装置,2016,中国乌镇

滑动查看 →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林岚,深圳像是一个开始,也是一次转折。四处漂泊所致的身份不安并非她个人独有,所有的人都会面对。正因如此,个体,社群之间的连结才显得尤为可贵。无论是与女工的合作还是全球驻地,林岚始终用她的艺术与行动建造一个城市个体相互沟通,找寻自我价值的网络,展厅中被回收织物托起的明月正是这一努力的具象化。


我们期待,所有进入这场蓝紫色梦境的你,在月光与目光的交汇处,在城市流转的24小时里,在窗后的虚与实之间,与他者相遇、对话,最终理解彼此。在这场旅程中,《窗后》会书写一场流动的对话,月光是缝合记忆的线,布料是城市的语言,艺术是无数双手共同谱写的诗。




图片

林岚


林岚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研究院及教育学院。香港雕塑家,创作以大型跨媒介雕塑装置为主, 常运用回收物料: 包括木箱板、旧家具、回收布料等。2009年始开展社区项目“微观经济”以及其他公共社区计划,以非述事性、开放对话的装置,为历史文化与社会牵线,为小人物写下大时代的注脚。


她长期担任香港艺术学院学术总监,是香港雕塑学会的创办人之一,并曾担任该学会主席。除了个人展览以外,林岚多次获邀参加本地及国际展览,以及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留驻计划,包括日本、肯亚、孟加拉国、中国、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等。于2006年获亚洲文化协会捷成汉伉俪奖助金,于2017年获香港民政事务局长嘉许奖。


快快行动起来吧

带上心爱的“她”

在3月

走入一场温柔而有力量的艺术展

探索更多“她”力量





来源 | 读特新闻
编辑 | 李婧
二审 | 张颖
三审 |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