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这已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报告。从2024年报告中要求“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到今年的“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新的表述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硬联通”与“软联通”方面双管齐下,成功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物理和制度障碍,其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系列有效措施正在逐步落地,对区域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首先,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实现了从物理连接到要素流动的全面互联互通,也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硬件保障。2025年,大湾区的跨江通道密度将超过纽约湾区,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将城市群的通勤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从而构建起“轨道上的大湾区”。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和港珠澳大桥这“一铁一桥”的强力支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进一步促进了规则的衔接,港车北上、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等创新举措,将交通网络升级为生产要素的“高速通道”。
其次,大湾区在产业协同与创新策源领域构建了双循环枢纽,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创新策源方面,大湾区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深化与内地的交流合作,港澳地区不仅能够有效拓展市场空间,还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香港的金融与专业服务、深圳的科技转化能力、珠三角的先进制造,通过大湾区产业链重构形成了“创新三角”。
再次,大湾区通过“先行先试”机制,为国家高水平开放提供制度样本。深圳前海设立国际商事法庭,推动粤港澳法律执业资格互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争端解决机制,不仅提升了区域内的法治化水平,也为解决跨境商事纠纷提供了更加高效、专业的途径;珠海横琴构建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体系,探索与澳门衔接的税收、金融规则,为跨境服务贸易自由化探路,不仅有助于提升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也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数字治理创新领域,“湾事通”平台不仅实现了政务服务的跨境通办,也为数据跨境流动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方式,粤港澳数据跨境流动试点突破数据主权难题,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最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政策支持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更多创新举措将出台,促进港澳青年参与国家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从早期的初步探索向如今的系统化、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完善保障港澳居民在内地享有同等待遇制度,让港澳青年可以在大湾区这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上,积极参与各种创新项目和合作,为国家开放发展贡献力量,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持续、全面、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加速推动其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增强中国创新动能,为区域的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