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城市大束镇,大集是周边居民生活里的重要盛事。每逢集日,集市上熙熙攘攘,叫卖声、谈笑声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在这热闹非凡的大集里,有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熏豆腐摊位,却承载着近半个世纪的悠悠岁月。大束大集每五天开一次,袁家老哥俩的豆腐摊也如时钟般精准,每五天准时出现在这里,吸引着众多食客,其中不少都是有着二三十年交情的老主顾。
大集上,袁家哥俩熏豆腐的摊位前顾客来来往往。
豆腐捞入小盘,三块钱一份。
加入“灵魂”辣椒,就可以品尝啦。
“今年大年初二我就眼巴巴地来了,就盼着能吃上一口袁家的熏豆腐,结果老哥俩没来,可把我馋坏了。我是每集必到,就着馍馍吃上三盘,吃完这肚子一天都热乎乎的,浑身舒坦!”家住附近的王师傅说起袁家熏豆腐,眼里满是对这份味道的执着。
80岁的袁广汉和老伴一起将豆腐块摆放到铁篦子上。
88岁的袁广渠,坐着门口看着弟弟和弟媳制作。
袁广渠,这位已88岁高龄的老人,头发早已花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的熏豆腐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这一干,便是五十多个春秋。在他家的东屋里,那座推豆腐用的老石磨静静伫立着,仿佛一位沉默的老友,见证着袁家熏豆腐的传承与变迁。“我父亲当年跟着我姥爷学的这手艺,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现在就剩下我和弟弟还在坚守,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没人愿意干这行喽。”袁广渠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看着弟弟和弟媳忙碌的身影,眼神里既有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做好的豆腐需要切块制作熏豆腐。
将做好的豆腐切成小块。
豆腐块有序摆在篦子上。
小院里,袁家老哥俩继续着他们的“事业”。
袁广汉将豆腐切条。
袁广汉往篦子上摆放豆腐块。
天还未破晓,袁广汉和老伴就已在作坊里碌开来。他们选了优质的黄豆,经过浸泡,然后磨成糊。再经过过滤、煮浆、点卤等制成豆腐。
熏豆腐的“灵魂”辣椒,是用这个大石碾子碾压制作的。
豆腐沥水后,袁广汉将其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小心翼翼地摆放到铁篦子上,再稳稳地抬到灶台上。此时,便是熏豆腐最为关键的环节——用锯末熏制。点燃的锯末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袅袅烟雾升腾而起,将豆腐包裹其中。在这烟火缭绕间,豆腐慢慢染上了一层诱人的金黄,那独特的烟熏味道也逐渐渗透进去。一口咬下熏好的豆腐,外皮微硬,内里嫩滑,微微的烟熏味瞬间在舌尖散开,层次感十足。随后,经过肉汤的浸煮,豆腐充分吸收了汤汁的鲜味,再加上用石磨碾压制成的辣椒糊,独特的香辣与豆腐的醇厚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又一篦子摆好了,放到一边准备熏。
熏豆腐的灶台充满传统气息。
扒开陈火,撒上一层锯末,烟就飘起来了。
开始熏豆腐,袁广渠家的院子里飘满了烟。
烟不够的时候,需要抬起篦子加锯末。
熏好的豆腐,一面金黄色。
一些前来吃熏豆腐的,都是二三十年的老顾客了。
(大众新闻记者 陆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