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加快构建现代化文旅融合路径

一、 文化遗产资源的充分利用

山西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宝贵文化资源为构建现代化文旅融合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能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022年7月22日,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为"保护第一,强化管理,发掘价值,高效使用",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为了使展示在山西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提高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要进一步强化文物大省担当,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整合资源,努力推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出一条山西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之路。这就需要在多方面努力。

在主题挖掘凝练上下功夫,梳理整合古迹遗址、文物建筑、关隘驿道、革命旧址、文化景观等资源,因路成径、因时成径、因物成径、因人成径,完善山西省文物主题游径体系。

在价值阐释展示上下功夫,统筹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力量,深入研究揭示文物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坚持实物实证,着力提高展览展示水平,强化讲解员、导游等业务培训,切实讲好文物故事。

在利用方式创新上下功夫,以游径为依托,注重文旅融合、游学结合,积极丰富产品业态、特色活动、呈现方式,加强互动展示、沉浸体验,切实增强知识性、趣味性。

加强对基层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指导,开展优秀案例宣传推广,全面提升县域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水平,让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在山西遍地开花。

过去旅游行为大体都在以景区为主,如今的旅游不仅仅局限在景区,旅游空间正在向非景区环境逐渐扩展,景区、度假区、街区和商圈三区一圈正在成为更主要的休闲空间。基于需求的变化,旅游的行为逻辑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景区、度假区、街区和商圈三区一圈的文化建设也需要加强。围绕文化遗产主题,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革命文物、传统村落,包括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老字号、水利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再纳入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剧场、文化馆、非遗馆等文化场馆关联起来,形成县域、地域及省域多种文化遗产主题游径,不断丰富文化景观,形成文化记忆,创造文化空间,达到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形成主客共享的山西文化氛围,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双向奔赴”。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是推动山西省文旅融合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挖掘创新机制建设

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是基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古建筑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和展示,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游客的深度参与和体验,所以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应该注重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挖掘和展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文旅融合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是文化的挖掘与梳理,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文旅融合产业现代化强有力的支撑和最有效的路径。山西省要谋划布局一批具有核心引领作用的文旅融合产业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如山西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山西文化旅游研究机构、地域性文化挖掘队伍等等,这些平台不断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从事文化资源的挖掘、创新,以及文化延展新业态的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内容主要有:文旅品牌创新、文旅融合创新街区、博物馆创新、非遗旅游体验创新等,有效对接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各种需求,研发的问题来自文旅融合产业,零距离地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众多文旅融合产业的创新奠定基础。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项目,将学术研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文化资源的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文旅融合产品和服务。

第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保护创作者的权益,鼓励原创内容的产出,从而推动文化元素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应用。

第三,顶层管理部门要搭建全省文旅融合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并不断组织文旅融合产业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开展系列文旅融合讲堂和文旅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等活动,不同的文旅融合产业相互学习提高。

第四,打造文化创新平台,提供孵化和培训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和团队。这不仅有助于培育新的文旅业态,还能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文旅融合的持续发展。

第五,还将建设文化旅游领域的互联网共享共用数据库,让文化数据共享,技术合作开发共享,有效地分配山西的各种资源,减少各个企业的研发费用,鼓励和指导相关行业的各方主体增加在创新上的投资,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将创新成果直接变成适应时代的文旅产品,为山西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通过上述举措,山西省能够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进而推动文旅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 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在推动文旅融合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西省应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以提升文旅体验、优化服务质量和增强产业竞争力

首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立足点是文化策划,如何把挖掘提炼出的素材变成精彩的故事?如何有机地与现在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如何把故事讲得透彻,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并体验到古人的生活烟火气?这就需要现代科技技术赋能支撑。在科技不断发展、沉浸式、穿透式等旅游产品炙手可热、新质生产力概念一马当先之际,山西也要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步伐,生产出更多有科技含量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元宇宙、裸眼3D、全息投影、数字光影、智能感知等科技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通过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旅游者呈现心灵震撼的视听盛宴,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

其次,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精准预测游客需求,优化旅游路线规划,提升旅游满意度。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智慧景区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提高安全性和效率。人工智能(AI)在个性化推荐、智能导览、语音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保障文化旅游产品的版权保护,促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交易。通过科技的深度融合,山西省的文旅产业能够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新业态与新模式的培育

随着大众旅游观念的多元化,过去旅游市场单一化、同质化的情况正在改变,多层次、多业态、多样化的旅游市场格局逐渐形成。首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点是创新运营,创新一个旅游产品后应用一个阶段后就会失去新鲜感,根据消费需求和消费喜好,选择适当的业态和业态的配比,不断实行产品迭代和业态创新成了文旅深度融合的首要任务。

首先,业态赋形。场景化文旅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形态,跨越了历史与现代、现实与虚拟,让游客在想象的世界中感受乐趣,比单一的风景游更有吸引力。通过将旅游所在地的空间、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沉浸感、体验性、互动性,便于新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播的场域和情境。可以预见,以沉浸式体验为特点、多元业态融合形成的“场景+”,将是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场景化消费呈现的是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载体、新空间。

其次,创意赋新。新消费催生新玩法,新场景成就“新物种”。适应新一代消费者从“看”到“玩”的需求和喜好,剧本杀、文旅+音乐、文旅+电竞、文旅+定向、文旅+研学以及非遗市集、书茶雅集、国风国潮、露营房车等新型的休闲娱乐方式的等“新玩法“,让场景更好玩、体验更沉浸、消费多样化。而空间“微创新”,在原有的物理空间,叠加一个新的体验内容,成就一个“新物种”。

最后,生活赋美。旅游消费不仅走向体验经济,而且已经进入“颜值经济”审美新时代。一个引人人胜的场景,一定是一个美轮美奂的盛境,一场美滋美味的盛宴,引入旅游美学、生活美学、城市美学、乡村美学,描绘一个画面,讲述一个故事,营造一种场景,让旅游者走进这个故事,喜欢这个场景,且成为故事和场景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共享者。文旅新场景,本质上就是高颜值、高品质的生活场景,就是创造和引导消费的生活场景。“从文化进去,从旅游出来,从旅游进去,从生活出来”,尤其是年轻人在烟火气中感受历史、漫游城市、体验生活。从“亮化”到“美化”,从“文化”, 到“生活化”,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正在“不断实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成为主场和时尚。只有不断创新形成文旅融合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促进和拉动新消费的新动能和新生产力。

五、导游队伍及解说导视系统的建设

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旅游已不满足于山川湖海的体验,对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出浓厚兴趣,文化索求大幅度提升,文化消费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文化属性的旅游就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导游队伍,来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感。首先,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主体要持续对导游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导游团队的文化素质,并不断开展导游竞赛活动,酿造导游主动提升文化内涵的氛围,提升导游队伍的文化素养,更好的服务于旅游终端,满足各类文旅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山西好导游”、“导游讲好历史故事”等导游评选活动,其次,科技赋能在在景区讲解方面,传统的讲解存在导游资源不足、专业化程度不一、自助讲解机交互能力差等问题,利用AI重构以后,可以通过问答式互动、拟真语音还原,文物拍照识别、实时伴随讲解等形式,为游客提供专属的私人导游服务。最后,要重视城市、景区的解说导视系统。解说导视系统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古迹介绍和文化体验,可以提高城市旅游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可以从地面铺装装饰、城市细节设计、导视系统、文化主题游径导览手册以及城市“文化向导”等多方面入手。(王晶)

侯马市文物保护中心 —包琳 巨红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