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道难”到“商道通”,看成都的营商之变

图片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2月26日,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锦江大礼堂隆重开幕。会上,市长王凤朝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并就2025年营商环境建设作出庄重承诺:“升级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鲜明品牌,当好全市390多万户经营主体的‘娘家人’。”

在优化营商环境这场“永不竣工”的工程中,成都正奋力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1

从“蜀道难”到“商道通”,看成都的营商之变

在2025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王凤朝先是回顾和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和成绩,2024年,成都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35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27.1亿元,增长3.3%,再次摘得“万亿消费城市”的桂冠。

进一步来看,2024年,成都签约引进重大项目435个、总投资5679亿元、工业投资增长4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0家......一系列耀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成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离不开营商政策体系的不断升级。

2019年,成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蓉易办”平台),作为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成都分站点正式“亮相”,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随后,成都市搭建“蓉易享”平台,以数字化提升惠企政策事项服务效能,让“政策找企业”,开展政策企业“双画像”,实现精准匹配。这种“政策找人”的服务逻辑,让企业从“跑政策”转向“拼发展”。

柔性执法与精准监管的平衡,让企业感受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治理智慧。同时,成都市有关部门还积极举办政企“见面会”,与企业家们面对面交谈,倾听他们的声音。

3月4日,成都市两会刚落下帷幕不久,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政企“见面会”——“蓉会+”海归企业家沙龙活动。

本次活动由四川省青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彭肖肖组织,文化科技领域海归企业家代表参加,搭建了一条政企沟通桥梁。该活动缘起两会期间的“委员·局长面对面”咨询活动,彭肖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自己就海归企业家面临的科技人才引进、本地发展等问题与市发改委深入沟通,后根据相关部门建议发起此次专项对接,旨在推动海归企业家更好在蓉扎根发展。

2

当“熊猫经济”遇见“全球商机”:成都的开放密码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催生出蓬勃的市场生机。过去一年,成都市的对外贸易经济数据十分亮眼,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据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成都市2024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3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出口总额4641.4亿元,增长2.3%;进口总额3748.7亿元,增长27.1%。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出口高新技术产品3076.6亿元、增长11.2%,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6.3%。

随着成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这座城市也成为投资人瞩目的“投资圣地”。去年10月底,世界500强英特尔宣布,将扩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封装测试基地,给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据四川发布消息,截至去年10月,共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平均每天有2家外资企业来蓉投资。

亮眼数据的背后,国际化的服务网络不断织密。成都深谙营商环境不仅是“便利化”,更是“赋能化”。

今年成都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将实施更新营商环境政策体系6.0版,深入实施“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蓉企全球展全球招”行动,目标新增外贸实绩企业500家、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突破1400亿元,勾勒出成都以开放包容态势,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生态的雄心。

从“蓉易办”到“蓉易享”,从“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到“蓉企全球展全球招”行动,成都的创新逻辑始终清晰,以制度型开放打破地域局限,用市场化改革激活内生动力。当“蜀道难”成为历史,“商道通”正在书写成都新的篇章——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天府之国”,更是投资人青睐的“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