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日《哪吒2》票房剑指全球影史前五,关于“少年英雄”哪吒的议论也未曾间断。影片中这位脚踏风火轮、手拿火尖枪的小英雄不仅在银幕上大放异彩,也让我们对于“担当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英雄或者传奇人物,都不会向命运屈膝下跪。今天就让我们翻阅典籍,共同回顾泉州历史上那些同样敢拼敢闯的“传奇少年”的故事。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除署名外)

图片泉州府文庙培养过多位古代“神童”

蔡元:最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忙

元末泉州出了一神童,此人便是蔡元(后改称“蔡玄”)。元至正九年(1349),名臣偰玉立出任泉州达鲁花赤,他深入街巷,探察民情。有一次遇上一位塾师,向他透露在泉州晋江有神童蔡元,四岁即能“通诵五经”,如今年方十三四岁,文笔甚佳。偰玉立听后一惊,立即亲自前往面试蔡元,果真如塾师所述。

偰玉立认为有这样的奇才,不应埋没。于是令人火速千里送驿报至京师。元顺帝得讯后,也深感惊奇,遂命蔡元入京陪侍皇太子读书。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此事“名动馆阁”。后来,元顺帝见蔡元知识广博,又授其“翰林院编修”一职。要知道,当时翰林院编修一般是从一、二等进士中优选出来的人才。十三四岁能充任此职者,在宋元时期应是绝无仅有的。

图片蔡玄(即蔡元)曾为安溪文庙作《重建先圣庙学记》,图为安溪文庙大成殿外景。

元灭明兴后,明太祖朱元璋也知晓了蔡元的事迹,于是令其进京对策。结果,蔡元的殿对也让明太祖深感满意。于是获旨官居原职,仍为翰林院编修。多年后,蔡元回乡省亲,并寓居安溪。洪武十三年(1380),安溪重修县学,训导洪钟特地请来蔡玄(即蔡元)作《重建先圣庙学记》,详述重修经过。蔡氏在文末写道:“噫!教之道湮塞久矣,所深赖者,泉夙号海滨邹鲁,教宜易入,化宜易成,其肇自今兹。百里之人,向化怀德,父兄饬子弟,师训厥弟子,咸笃孝忠,率尊礼让,以维持纲常而丕变民俗,夫然后知兴学之为功也。”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兴教的意义。

而今看来,蔡元既是泉州深厚文化积淀诞下的“奇异果”,同时也是地方人文钟灵毓秀的集中表现。

图片九日山上“泉南佛国”为偰玉立所书

黄回青:束发少年战倭寇卫家园

明代中后期,倭寇猖獗,频繁袭击沿海地区,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在抗倭过程中,不仅名帅名将闪耀其间,一些“小人物”往往也倾尽所有,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抗倭战斗的最终胜利。

图片安平桥东段牌楼宛若关守(起拓 摄)

嘉靖二十四年(1545)至三十七年(1558),倭寇曾对泉南安平城发动过多次劫掠性攻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为了保卫家园,安平金墩黄氏组建了民兵团“江夏黄家军”,与倭贼展开殊死斗争。嘉靖三十七年端午节,倭寇趁着安平城过节疏于防范之机,悍然对其发动袭击,造成不少民众伤亡。“江夏黄家军”为保卫家园,临时组团拒敌,一度击退敌寇。但等倭寇再次集结三千人马围攻时,寡不敌众的民兵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黄仰为首的民兵义士相继壮烈牺牲。面对困境,就有一些人提出要弃城而去。就在这时,黄仰的儿子黄回青(族谱载为“黄回清”)挺身而出,扛过抗倭义旗,继续组织乡民协守城池。当时黄回青刚过束发之年(15岁),是晋江生员。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眼见“父讨贼死难,贼势方张”,黄回青强忍悲痛,大声呼吁义勇人士回营守御,同时自己“昼夜登陴,身亲矢石”,以身作则地血战倭寇。在黄回青的感召下,民兵团士气被彻底激发,他们群策群力,无惧强敌,成功地守住了安平城。

图片黄回青属于安平金墩黄氏一族,图为安平金墩黄氏家庙。(起拓 摄)

在守护家园、亲人的过程中,黄回青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家乡的骄傲。这种在时代的熔炉中锻造出的独特生命质地,可以说是“永放光芒”的。

赵珤:“赵氏孤儿”刻励志节

赵珤,又名赵惟珤,字德用,号古愚,明代晋江人,生于正统五年(1440)。他是宋南外宗室懿王德昭的第18代孙、南宋丞相赵汝愚的裔孙。赵珤9岁即成孤儿,每天靠着亲戚家的接济,艰难地维持生计。年少时的磨难没有将他击垮,反而让他更加坚强。据《闽中理学渊源考》载,赵珤“刻励为学,尤尚志节”,因为勤奋用功,赵珤年少时即成为郡庠生。入庠后,他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

图片赵珤是宋南外宗室懿王德昭的第18代孙。图为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内展出的《南外天源赵氏族谱》部分内容。

青年时期的赵珤精通理学,在理学研究上,他喜欢与名士辩论。《闽中理学渊源考》载:“(赵珤)便道过家,适罗一峰谪官泉州,累日相过从,辩论不厌。”赵珤与来泉州为官的才子罗伦(即罗一峰)相遇,两人“意气相期”,便在一起辨析理学,竟然数日形影不离,甚至吃喝都在一块。

广东新会有一代硕儒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赵珤有次到广东,听闻陈献章常教人“礼非所急”。这下赵珤可急了,立马前去拜访陈献章,与他争辩关于“礼”的观点。赵珤认为“礼”是规范人行动的准则,是治国理政的制度规范,不可不学。结果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后来赵珤还继续写信给陈献章,“诘难不苟”。在学术研究上,赵珤就是喜欢这样反复辩论,以求达到学问的“真实之境”。

赵珤出生要早于大儒蔡清,两人俱为泉南理学名家,故而后世之人常将他俩相提并论,坊间流传的“赵以愚,蔡以虚;明生于愚,灵生于虚”,即指赵古愚(赵珤)见事明敏、蔡虚斋(蔡清)灵析气理。回想9岁时的赵珤,是何等凄苦。但他最终选择顽强站立,活出自我。他的故事也告诉人们,每个少年都拥有改写命运的笔,怎么绘制人生的蓝图,还是取决于自己。

郭隆詹:领一门昆弟文坛擅美

明清两代,泉州奇人、奇士是真不少。明朝有一位泉州人叫郭隆詹,字廷任。15岁当生员时,即“淹贯经史,才学颖赡”,后来著有《扪虱斋稿》。不过郭隆詹令人称奇的不是他的才学,而是他对于弟弟们的指导有方。在隆詹的悉心教导下,其弟秉詹(字廷执)、宪詹(字廷思)、登詹(字廷先)皆成为泉郡名士。秉詹,不仅“以诗文名”,而且“尤工书法,真草篆隶皆精诣”,著有《霞屿渔唱》《郭氏说诗》等文集;宪詹,“研穷书史,留意声律”,同时一手蝇头小楷也是写得精湛无比,著有《颠草诗集》;登詹,虽然“性潇散”,但“工诗善酒”,喜好居住于茂林修竹间,成为有名的方外游士。史书于是称:“一门昆弟,文坛擅美,皆本隆詹之教云。”

明朝许多泉州学者都是年少成名,如黄道焕,“幼颖悟,淹贯经史”,英年选贡,著有《尚书遗赢集解》,“学者宗之”;王业,深沪人,“积学不遇,独以善诱著闻”,后来甚至连李廷机都拜入其门下,学者称之为“倍轩先生”;许东程,“少称奇童”,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十八岁为诸生,以善文著”,与郡中李光缙齐名;黄虞龙,“少负逸才”,为诸生时,“经传子史靡不窥探”,著有《黄祠兔脱》《文论》《制义》《两生草》等。

清代的施万玉、颜超等也不遑多让。施万玉,字温卿,年仅14岁时,即“列胶庠,以优行贡京师”。其文章“雅洁遒秀,一尘不染,尤工楷书”;颜超,字常升,为诸生时,“动合古谊”。平时耽溺于经籍,精六书之学,工篆隶石刻。闲暇还喜欢焚香弹琴,真是一位风雅之士。

正如《礼记·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知行合一的传统,让泉州始终以一种奇异的张力,在诠释着文明传承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