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下鸽哨雕琢者

鸽哨又名鸽铃,是装在鸽子尾部的一种哨子,鸽子飞翔时发出悦耳的鸣声,属于一种民间风物,已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

3月5日早晨,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办宁羌村,不时看到鸽子从头顶飞过。邵德江家是一座二层小楼,院落干净朴素,几只雪白的鸽子在院子里来回踱着步子。

残疾的双手制作出精致的鸽哨

73岁的“鸽哨”手艺人——邵德江如往常一样,早早坐在窗户前那摆满工具和材料的陈旧小桌前,桌上摆着各式各样自制的刀具和鸽哨的半成品,桌旁摆放着他制作的形态各异的鸽哨,从桌子就可以看出他制作鸽哨的历史和往事。

他左手轻轻地夹起一块刮磨得薄如蝉翼的竹子,右手拿起用钢锯条磨制的裁刀,均匀划下一截竹筒,此时记者才注意到他的左手只有小拇指是健全的。面对疑惑,他说:“1976年调皮,玩炮仗爆炸,导致左手剩一根指头,右手一根指头不能弯曲,两个手5个指头正常。”就是这样一双不健全的手,制作出精巧无比的鸽哨,远销全国各地。

身高1.8米的邵德江,心直口快,喜欢抽烟、喝浓茶。他一边制作着鸽哨一边唠叨着。因为手残疾了,要强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鸽哨,便开始自学这门手艺,没想到一干就是几十年。

“20世纪70年代,我骑着车到礼泉、三原、泾阳一带赶会,一个鸽哨能卖两三毛钱,那时一毛钱能买一个肉包子。现在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好在全国各地有不少鸽友慕名网购,最贵的‘十八罗汉’卖过四五百元一个。”邵德江说。

鸽哨制作选材讲究工艺复杂

整个过程约30道工序

刻鸽哨,在普通人心目中,或许认为是一种玩耍制作,对邵德江来说却是一门终生追求——“薄如蝉翼”“声音清脆”“重量极轻”。刻制一个鸽哨的过程很复杂。记者问及具体工序有多少道时,邵德江才认真地数了一下,整个过程大概有30道工序。

制造鸽哨的主要材料有竹子、葫芦、苇、瓢等,其中竹子和葫芦的用途最广,大小哨口、哨筒、哨肚、星排类之托板、星眼类之鼻托(亦称柄托),乃至哨鼻(亦称哨柄)等都可用。

“选材、切割、打磨、安装哨片、组合,每一步都不能马虎。我制作鸽哨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葫芦,这里面可讲究着哩!竹子要选老的,竹杆要圆、竹龄要老、竹节要长;葫芦要选嫩的、表面光滑、外形圆润。”

邵德江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个鸽哨向记者展示。“你看,这个‘六风轮’,两个主哨和四个小哨子协调地组合在一起,每个哨子都能发出不同的音阶。”说着,他把鸽哨凑近嘴边轻轻吹气,婉转悠扬的哨音迸发出来,很好听。

打磨环节,更是需要轻巧、考验耐心。邵德江用布满老茧的单手,捏着一个个“小竹筒”轻轻在不同型号的砂纸上反复擦拭,从粗砂到细砂,一遍又一遍,直至哨身光滑细腻,泛出温润的光泽。

制作鸽哨的关键是定音。邵德江将打磨好的鸽哨根据粗细来定长度,这样组装起来的鸽哨,声音才能悦耳动听。每安装好一个,他就放在嘴边轻轻吹气,他的耳朵如同精准的调音器,能捕捉到极其细微的音色差异。“这声音,要清脆悠扬,能带着鸽子的飞翔,飘向远方。”他一边调试,一边喃喃自语。

目前,邵德江制作的鸽哨有单管背子、二筒、三眼、四眼螺、四联、五风轮、小双哨、十眼葫芦、七星箭、九虎、十三太保、十八罗汉等二十多个品种。最近,他还特意请人在制作的“十三太保”“十八罗汉”等鸽哨上做了烙画,这样的鸽哨好看多了,一个能多卖五六十元。

脑海中早已构思好了哨形,只要拿起刻刀,邵德江就眼神专注,刻刀在竹片上轻盈游走。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眼睛就是尺子。”他一边制作一边介绍,“差一毫米”都能判断出来。一丝一划,都关乎着鸽哨的音色外观,“差之毫厘”,音色“失之千里”。

“只要有人愿意学

我就实心教”

在邵德江心中,鸽哨不只是养家糊口的生意,更是一件件手工艺品,是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文化符号。

邵德江依靠着精湛的鸽哨制作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两个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家里还盖了两层小楼、买了一辆电动车。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养鸽的人越来越少。鸽哨市场虽然日益萎缩,但邵德江从未想过放弃,他依然坚守在这方小院,执着地制作着鸽哨。问及未来,他说,村子里来学的人不少,但都没坚持下来。刚好在外打工的44岁的儿子邵亚鹏回来,问及会不会继承这门手艺,他说:“一天给一千元也不干,坐不住。”

玉蝉街办文化馆的几位工作人员倒是对这门手艺特别感兴趣,说这门手艺和农民画一样,是鄠邑区三绝之一,他们建议老人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现在生活好了,我也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鸽哨。”邵德江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实心教。”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