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嘉欣丨当12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图片

图源:AI生成



从未想过我的研究生生涯能如愿以偿且如此精彩,这要特别感谢林老师邀请我加入立心读书会的机会。当然,这也是我的心之所向。如果说人类的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那么人类文明的繁衍依靠的是阅读。董其昌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的后半句是:“胸中脱去尘浊”。人们始终要在相互的沟通和学习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和狭隘,去不断地进步。但每一个阶段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只要读了就可以有所成长吗?还是读够多少量才可以呢?直到读研之前,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本文回顾了过往自己读书摸索的经历,与在立心读书会20个月的经典阅读训练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读完一百本书这个小小里程碑做个总结,也给未来迎接新挑战的自己一些坚持下去的力量。


1

人生十余载,我在山下徘徊


在漫长的应试教育经历中,老师、学生和家长首先关心的都是教学科目的学习成绩,这与读书的目的截然不同。课外阅读更多依赖于个人兴趣,或者仅仅是为了积累一些“小柴火”,以便在写作文时派上用场。本科时跟一位创业风生水起的师兄聊天,我问师兄:“怎么样度过大学四年可以算是很厉害了?”师兄说:“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眼界,如果大学四年能把我们图书馆一层的书看完,可以说是很了不得了。”从那之后我便开启了“图书馆模式”。虽然有了读书的内驱力,但从何开始呢?读什么书都可以吗?最初,我尝试按照书架的顺序读,敌不过有些书实在太枯燥,看得直打瞌睡,即便勉强读完几本,脑袋里依然空空如也。我开始意识到,漫无目标地读书等于做无用功。没有方向的时候,越是着急寻找方向,越难以沉下心来读书


第二步就是给读书定一个方向。在本专业前辈的推荐下,我激情满满开始尝试读《国富论》,然而,我低估了它的难度——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读几遍依然不知所云,愣是一上午都读不明白一页,坚持了几周仍然脑袋一片空白后艰难放弃了,本科阶段的阅读基本以零零散散告终。工作之后,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沉浸式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却也成了我单调生活的调剂。我在知乎的阅读推荐榜上寻找目标,哲学、物理学我都不畏惧,但读得杂而不精,知识储备依然不成体系。


回看这几年,尽管读书的动力充足,却始终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加上整个过程只有单向的知识摄入,缺乏对内容或阅读方法的讨论和交流,导致这些知识难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仿佛一直在山脚下徘徊,找不到上山的路。直到无数个机缘巧合之后,我加入了林老师的读书会,开启了我的一百本经典阅读之旅。有了读书的方向,也让我慢慢学习如何系统地阅读和思考,真正踏上了“登山”之旅。


2

人生又两载,艰难的登山之旅


“硬书”:重塑认知与思维


研究生期间的读书相较于以往有三大转向。一是从零散化转向系统化。二是把面打开,辐射多个领域。三是在众多观点、著作、领域中找关联。作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我的学科基础十分欠缺,阅读经典书籍无疑成为踏实的选择。硬书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首先难在经典书籍的高度抽象性。刚开始阅读很容易扎进书中遨游,且总是读完就忘,一行两行读不懂,一页两页也是如此时,眼皮就会不自觉地打架,想起林老师的调侃:“治愈失眠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一本硬书”,我对此的确深有同感。第二,知识背景空白时,读书就像扫盲。随着阅读的推进,需要恶补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常常因此耗费较多时间。第三,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一个主题的阅读结束后写一个综合性的读书报告,这对阅读质量和阅读速度提出了双重要求。


读书的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不停地拿自己做实验的过程。每次读书会面对大家的困惑,老师总是指引着我们大胆往前走,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大胆地在书中找关联,尽量快点读,这样就可以读的更多更好。“快意阅读”和“带着问题的钩子”是两种可以训练自己的途径。前者可以帮助我们先快速浏览全书,把握整体框架,抓关键和主要矛盾再深入细节,如同一个动态的思维导图,收放自如;后者则是在每本书阅读开始之前根据目录埋下一些问题的钩子,随着阅读的深入和数量逐渐增多,会发现不同主题的书籍和作者之间是有回应的,这些钩子就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观点中尝试串联、对比或是推翻,进而成为读书报告写作中兴奋的部分,这个过程因兼具主观能动性、灵活性与挑战性,成为我研究生生活中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来源。


主观能动性的产生:从他律到自律


做困难的事是很难坚持的,尤其是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成效的时候。这种困境源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惯性倾向于让我们停留在舒适区,而改变自己则需要持续付出与之相反的努力。在经典阅读训练中尚未形成良好的读书状态和阅读节奏之前,头脑中总是会想法不断,陷入发问和质疑的漩涡,导致思考方向偏离正轨。这时,老师会在每月一次的读书会通过"他律"的方式引导和督促我们注意在不同作者、不同书籍、不同主题之间寻找关联,帮助我们逐步将注意力集中在经典书籍本身,专注于理解作者论证观点的逻辑脉络,而不是急于评判对错或提出质疑。


在这种持续的引导和训练中,我开始尝试以开放的姿态对待经典著作,大胆的试错,在阅读过的经典和笔记中寻找共性、对比差异、发现关联;在读书会中汇报和分享;在之后的阅读中用力思考和反思,在持续的正向反馈中,主动性的阅读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就像一日三餐那样不可或缺。


体系化阅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前期的阅读中,我时常陷入这样的困惑:“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作者的观点虽然存在差异,但我都觉得很有道理,究竟谁是对的呢?我好像完全没有判断力”。但当我开始针对同一主题进行系统性阅读,特别是专注于经典著作而非虚构或想象文学时,好像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逐渐发现自己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定势思维中,总想着能找到每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但当我每次针对同一个主题阅读八本甚至更多的书发现,现实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复杂性、独特性和不确定性,标准答案似乎根本不存在。在不同的书籍和作者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争论中更能对问题本身有一个比较整体的把握,尽管当下对问题本身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然而这样的争论和驳斥帮助我看到现实中问题的更多切面和症结点,此时自己思考的用力点已经发生转移。


这个阶段的读书,是一个系统的经典阅读过程。同一批书之间有回应,不同批次的书籍之间也有关联,最终形成了一个阅读网。这种体系化的阅读让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也让我明白,读书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训练思维、提升眼界的过程,使我们得以从"只见树木"的片面和局限中跳脱出来,能够更加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书会作为整个阅读训练中最宝贵和关键的环节,其价值在于读书不应只是个人的修炼,更应该是与他人思想的碰撞、视野的拓展。老师会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阅读经典时要保持客观开放的态度,不带主观偏见。在读书会,每个人都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都能从同样的书中找到不同的启发。尽管大家的阅读进度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恰恰构成了读书会的独特优势:阅读进度较快的师兄师姐们能够基于对经典书籍的深入理解,建立起独到的知识关联,给人醍醐灌顶般的感觉;而同级伙伴们对同一批书籍的分析则呈现出多元的视角,这种视角的差异在交流中能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正是这种多层次的互动,让我们透过书籍这扇窗,窥见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这种集体智慧的碰撞,使得每次读书会都像思想的盛宴。


输入与输出:形成闭环才能内化


以往大多数的阅读多是停留在单向的知识输入阶段,即便有所输出,也是静态的素材积累,缺乏深入的思考加工。而写作可以将阅读输入与思维处理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自由创作式的写作不仅能够把阅读所得沉淀下来,更是用力训练思维的过程。由此,阅读与写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体系,二者相辅相成:阅读为写作提供养分,写作则推动阅读走向更深入。这种闭环式的学习过程可以带来纵向的逻辑条理和横向的思维发散,使知识不再停留于表面积累,而是转化为思维能力的训练。


3

回头望,不是登山,而是行路


过年回家爸爸问我,读了这么多书,你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这貌似是一个很多家长都会问孩子的问题,但也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人们都希望教育是有用的。


我回顾一路走来,那些陪伴我多少个深夜的经典著作和智慧结晶,开始时,阅读经典的过程像是一场艰苦的登山之旅,走在路上时,总觉得读的不是书,而是我自己,若非一个个日夜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的思考,我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克服阅读困难的过程,实际上是突破自身认知边界的过程。再回首,读书与人生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需要明确目标和方法,例如都需要分类与优先级,集中大块时间攻克最重要的事;专注于提升长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追求短期的结果......


读完一百本经典或许只是意味着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只不过在我的世界里,从此不仅有读过的书,还有一个个熟悉的脸庞,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他们带给我的感动。而我永远可以从零开始,像桃子姐说的那样,一路生花,走花路,走着就好,花花相伴。感恩在我读书路上给我启发的每一位朋友、老师、师兄师姐,在这条路上,读的是书,难忘的是一路上遇到的人。



结语


阅读经典让我明白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在心中或者现实中寻求一个标准答案或标准范式,必须立足自身和当下,探索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经典著作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兼容并包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胸襟。无论身处怎样的风云变幻之中,都能冷静分析,抽丝剥茧,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远比记住某些具体结论更为重要,因为它赋予了我们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和勇气。




阅读书目

社会学: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自杀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学术与政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政治学:

霍布斯:《利维坦》

密尔:《论自由》

洛克:《政府论》

伯林:《自由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经济学

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

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

布坎南:《同意的计算》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公共管理: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

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

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凯特:《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

马奇:《重新发现制度》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社会工作:

蒂特马斯:《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

查尔斯·H. 扎斯特罗:《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

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

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

Barbra Teater:《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Roberta G.Sands:《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艾伦·米尔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纽曼、克罗伊格:《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


医学人类学:

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临床医学的诞生》、《监狱的“替代方案”》

尼古拉斯·罗斯:《生命本身的政治:21 世纪的生物医学、权力和主体性》

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 郁、神经衰弱和病痛》

巴特勒:《伪善的医疗:医疗的限度与更好的告别》

弗格森:《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 快乐?》

戴维斯:《精神病理学模型》

叶锦成、高万红:《中国精神卫生服务》

R.paul olson:《四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英国、挪威、 加拿大和美国》


西方哲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柏拉图:《理想国》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其他经验研究: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

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与台湾的土地改革》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兰小欢:《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郑永年:《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礼物的流动》

孔飞力:《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杨华:《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

吕德文:《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

林辉煌:《中国农地制度》、《花村肖像》

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林耀华《金翅:传统中国家庭的社会化过程》

周飞舟《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科技研究:

阿瑟:《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斯特雷文斯:《知识机器: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现代科学》

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希弗尔布施:《铁道之旅:19 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弗雷:《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 AI 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

泰勒:《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从马丁·路德到大数据时代的速度、金钱与生命》

施奈尔:《数据与监控:信息安全的隐形之战》

帕克:《全民监控: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与隐私困境》


生命历程与教育研究:

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

帕特南:《我们的孩子》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马赛厄斯·德普克 法布里齐奥·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维维安娜·泽利泽:《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

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阿莉莎·夸特:《夹缝生存 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彭虹斌 刘剑玲:《流变与博弈——一个农村小镇 30 年的教育变迁》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潘嘉欣,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本期编辑: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