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观察:补资本稳增长;降准降息扩信贷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业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中的核心作用。其中,拟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定向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资本,同时延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明确“适时降准降息”。政策组合拳旨在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优化信贷结构,并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推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升。

补资本稳信用:大型银行获注资支持

资本补充助力风险抵御与规模增长

根据测算,六家国有大行需补充约1.07万亿元核心一级资本金以提升资本充足率1个百分点。此次5000亿元特别国债为首批注资,结合国有大行14倍的杠杆率,理论上可撬动15万亿元总资产投放。此举不仅有助于稳定银行规模增长,还通过增强资本缓冲能力,为应对潜在风险提供保障。

信贷结构调整对总资产增速影响中性

隐性债务置换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增速下降,但贷款减少部分将转化为政府债券增量。从总资产维度看,二者对冲后整体增速保持稳定。此外,银行注资可能摊薄每股分红,但长期看有利于强化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后续盈利修复奠定基础。

地方债务置换缓解资产质量压力

新一轮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持续推进,有助于缓释银行存量债务风险。叠加财政发力的带动效应,实体部门融资需求逐步回暖,银行资产质量预期改善,板块估值稳定性有望提升。

货币政策定向宽松:降准预期升温

总量工具与结构工具协同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结合2025年GDP增长5%及CPI涨幅2%的目标,市场预计货币及社融增速或小幅下调。总量政策方面,央行行长潘功胜强调“择机降准降息”,考虑到年初信贷投放节奏及财政发力需求,降准或先于降息落地。

结构性工具聚焦科技创新与薄弱环节

货币政策结构性功能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有望扩大,并可能创设新型工具支持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同时,报告要求“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疏通政策传导堵点。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路径清晰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将采取补充资本、兼并重组及市场退出等多元化方式。监管层明确分类施策原则,在延续专项注资、重组等常规手段的基础上,市场退出机制或加速推进,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

(完)